法定监护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直接确定监护人的方式。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首先应由其父母担任。若父母死亡或无监护能力,则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的兄姐、未成年人父母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按顺序担任监护人。
精神病人的法定监护人按顺序由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亲属、精神病人所在单位或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担任。此外,经有关单位同意,精神病人的其他亲属、朋友也可以担任监护人。
指定监护是指由人民法院或其他有权指定监护人的单位、组织来确定监护人的方式。
根据《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指定监护有两种情况:
在以指定监护方式设立监护的情况下,如果当事人对指定结果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由人民法院作出维持或撤销原指定的判决。如果原指定被撤销,人民法院应另行指定监护人。
委托监护是指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因故暂时无法行使监护权,将监护职责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承担的方式。被委托担任监护人的人称为委托监护人。
例如,父母因事外出,将未成年子女托付亲友照管。此外,未成年人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就读期间,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有关教育机构或医疗机构也应承担监护责任。
在委托监护的情况下,除非另有特别约定,被监护人所造成的民事责任仍由法定代理人或指定代理人承担。但若委托监护人有过错,应承担连带责任。未成年人及精神病人在教育机构或医疗机构监管期间造成损害的,如果有关机构有过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遗嘱监护是指被监护人的父母通过遗嘱为其指定监护人的方式。
遗嘱监护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当监护人不适合继续担任监护职责或不履行监护职责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相关人员或组织的申请,经查明事实后撤销监护人的资格。通过诉讼撤销监护后,原监护人的监护权利被取消,依法应另行确定监护人。因此,撤销监护并不意味着被监护人不再需要监护,而是换成新的监护人,实际上是监护人的变更。
监护的终止是指设立监护的客观条件自然消失,导致监护不再必要,从而解除监护关系的情况。引起监护关系终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胎儿亲子鉴定的法律程序。胎儿亲子鉴定程序包括预约、验明身份、采样、鉴定和报告反馈等步骤。孕妇可根据孕期选择抽取绒毛或羊水进行鉴定,必须在三甲妇产科医院进行手术。亲子鉴定涉及夫妻、子女的人身和财产关系,应从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出发审慎处理。具备亲子
未成年人名下房产的处置限制。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的房产处分权利由法定监护人或代理人代为行使,并受到严格限制。过户到孩子名下后,房产的二次交易难度会增加。购房方式主要有现金全款购买,而不能选择贷款购买,因为未成年人并不具备还款能力。
离婚后没有孩子抚养权的一方是否可以购买保险,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即使没有抚养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仍然存在,因此可以购买保险。离婚后,没有获得子女抚养权的一方仍然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离婚后没有直接抚养子女
诉讼程序中原告和被告的资格要求,以及法律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原告需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由法定监护人代为诉讼,而被告可以是销售者、服务者或生产者等。法律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同时法律也具有社会职能,为公共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