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第48条规定,对于拒不执行有关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强制执行。相关个人和单位有责任协助执行。
需要注意的是,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个人和单位,而不是子女。由于探望权纠纷案件涉及人身问题,若执行不当,可能对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此外,如果子女已满10岁,已具备独立思考和认识能力,人民法院应征求子女的意见。如果子女不同意进行探望,不应强制执行探望权。
探望权的中止是指因发生特定法定事由,导致探望权不宜继续行使,人民法院依法暂时停止探望权的行使。探望权是离异父母依法享有的法定权利,不得任意阻碍、限制或剥夺。然而,如果行使探望权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甚至严重损害子女的利益,应对其探望权的行使给予必要的限制。
中止探望权行使的法定事由在婚姻法中并未具体列举,只是概括规定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一般情况下,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包括:
需要注意的是,中止探望权的唯一条件是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其他原因,如父母之间关系恶化或探望权人未及时支付抚养费等,都不能成为中止探望权的理由。
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以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
中止探望权需要经过人民法院的裁定,其他机关、个人,包括父母双方,都无权中止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探望子女的权利。
离婚后子女的探望权问题。法定上,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权,探望权的行使需遵循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原则。只有在对方对孩子有害的情况下,才能中止其探望权。探望权的产生源于离婚后,它不仅是法律上的权利,更是基本人权和父母子女间情感的体现。
我国关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规定。经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批准,戒毒人员可以外出探视配偶和直系亲属,非直系亲属不得探视。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表现良好者可提前解除,但特殊情况下期限可延长一年。解除戒毒时,场所会出具相关证明并通知家属等。
离婚后父母对孩子的探望权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父母双方都有权探望孩子,具体探望时间和方式由法院决定。法律依据为《婚姻法》第三十八条,协商不成可由法院做出判决。若探视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危害,法院可终止探视权。
根据《适用<婚姻法>的解释(一)》第32条规定,对于拒不履行协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个人和单位,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但不能对子女的人身、探望行为进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