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错误认为,法院将子女判归自己后,子女就属于自己,与对方无关。因此,他们不允许对方探望子女。相对方有时也认为,法院将子女判归另一方后,另一方应完全承担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与自己无关。甚至主动断绝与子女的往来,以推卸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
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出于对对方的报复、刁难等心理,故意拒绝或设置障碍,甚至强行阻止对方探视子女,以对方的痛苦作为自己宣泄怨恨的通道。有的离婚诉讼中一方当事人出于个人原因,希望对方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但又想时常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对方亦会以既然不愿承担抚养责任,就应断绝与孩子的往来相抵制。
有的不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一时给付不了或不愿给付抚养费。对方即以“不给抚养费别想看孩子”为由相要挟,故意阻断子女与父母他方的亲情与联系。
部分未成年子女在父母一方的错误教育下,对另一方产生错误认识,致使其在感情上不愿接受父母他方。
部分未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借频繁与子女见面之机干扰对方的正常生活,致使对方拒绝再行探视。
根据现行《婚姻法》规定,行使探望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探望权的行使首先由当事人协议,协议的内容主要包括探望的时间、地点、方式等问题。当事人双方对自己和子女生活实际状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因此达成的协议不致脱离实际情况。同时,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协议也容易执行。法院对当事人的协议内容应进行必要的审查,以确保子女的利益得到保障。
探望权是探望权人的法定权利,法律应该严加保护。但是探望权也涉及到抚养方与子女的利益,行使不当往往会损及相关人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根据修订后的《婚姻法》,父或母探望子女若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在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或者调解书的过程中,请求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人民法院在征询双方当事人意见后,认为需要中止行使探望权的,依法作出裁定。中止探望权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通知其恢复探望权的行使。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
根据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8条规定的探视权诉讼。离异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母享有探视子女的权利,而另一方有协助义务。因长期被拒绝探视子女,许多离异父母提起诉讼。他们希望通过法院判决与子女共同居住一段时间,享受家庭团聚的快乐。
根据司法实践中的分类,探望方式可以分为探望性探视和逗留式探视两种类型。在确定探望方式及时间时,需双方协商,如协商不成,则由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子女成年后有权决定是否接受父母的探访。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及其注意事项,特别是探望权的行使必须满
离婚后女方的探视权的法律依据,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后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享有探视权,探视方式和时间由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协商不成由人民法院裁决。探视权的行使具有交流和沟通的意义,能促进子女身心健康发展。若探视行为对子女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人民法院可终
关于一方不让探望子女的法律处理方法和处理方式。根据《婚姻法》相关规定,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探望权,但强制执行的对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协助责任的有关个人和单位,不包括子女本身。若子女已满10岁并不同意探望,法院不应强制执行。处理方式上,父母双方应首先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