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离婚后,如果房屋仍处于按揭期,房贷应由与银行签订房贷合同的一方偿还。只有在贷款还清后,才能进行房屋处理。
根据《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抵押期间,未经贷款人同意,抵押人不得将抵押物再次抵押或出租、转让、变卖、馈赠。
根据第二十条规定,抵押合同自抵押物登记之日起生效,至借款人还清全部贷款本息时终止。抵押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按合同的约定,解除设定的抵押权。如果房地产作为抵押物,解除抵押权时,应到原登记部门办理抵押注销登记手续。
如果夫妻一方在婚前以个人财产购买房屋并按揭贷款,产证登记在自己名下,那么该房屋仍然属于个人财产。同样,按揭贷款也是个人债务。婚后,如果配偶一方参与了贷款的偿还,这并不改变该房屋的个人财产性质。因此,在离婚时,该房屋仍然属于个人财产,未归还的债务属于个人债务。对于已经归还的贷款中,配偶一方清偿的部分应予以返还。
如果产证登记在一方名下,但配偶方有证据证明在婚前购房时也共同出资,那么在离婚时,该房屋仍然属于产证登记人的个人财产,未归还的债务属于个人债务,但首付款和已归还的贷款中属于配偶一方出资和清偿的部分应予以返还。
如果配偶方同时有证据证明,在婚前双方共同认可购房屋为共同所有的情况下进行了出资,那么即使房产登记在一方名下,仍应认定为夫妻共同财产。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应按照共同财产的分割原则进行处理,同时按揭贷款债务也应视为共同债务。然而,在分割共同所有的房产时,如果存在当事人出资数额比例悬殊,且婚后未共同生活或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较短等情况,应综合考虑当时的出资比例对房产进行分割,而不拘泥于各半分割。
婚姻法对夫妻一方婚前房产归属的划分。一方婚前个人购买的房产属于个人财产,离婚时不分割;父母为夫妻购买的房产同样属于个人财产;一方婚前按揭购买,婚后配偶参与还贷,离婚时给予补偿。新规定下结婚后购买的房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个人名义购买房产需注意产权归属及
离婚后财产分配准则的法律解析,包括男女平等原则、照顾子女和女方利益原则、有利生活、方便生活原则、给予补偿原则和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这些原则在离婚财产分割中起着重要作用,确保了公平合理的分配,并特别保护子女和女方的利益。
离婚案件中房产贷款与名字变更的问题。若房产仍有贷款,则不能更改名字,需还清贷款后才能过户。对于婚前办理按揭手续的情况,即使婚后共同偿还贷款,房屋仍属于个人财产。产权归属取决于贷款办理方和产权登记方。对于婚后办理按揭手续的情况,房屋属于共同财产,但在离
婚前购房并按揭贷款情况下的财产归属问题。包括婚前个人财产购房共同还贷,婚前共有财产购房共同还贷以及婚前父母出资购房共同还贷的情况。在离婚时,房屋归属依据房产证上的名字和法律规定,共同还贷方可要求对方返还还贷金额及房屋升值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