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三条的规定,遗嘱公证是公证处按照法定程序证明遗嘱人设立遗嘱行为真实、合法的活动。经过公证证明的遗嘱被称为公证遗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四条的规定,遗嘱公证由遗嘱人住所地或者遗嘱行为发生地的公证处管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五条的规定,遗嘱人申办遗嘱公证应当亲自到公证处提出申请。如果遗嘱人亲自到公证处有困难,可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请求有管辖权的公证处指派公证人员到其住所或者临时处所办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六条的规定,遗嘱公证应当由两名公证人员共同办理,其中一名公证员在公证书上署名。在特殊情况下,只有一名公证员办理时,应当有一名见证人在场,并在遗嘱和笔录上签名。见证人和遗嘱代书人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八条的规定。
经过公证的遗嘱,如果没有新的公证遗嘱推翻此遗嘱,是一直有效的。根据法律规定,遗嘱公证的有效期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可以认为遗嘱公证的有效期是没有限制的。
不履行赡养义务是否影响继承权的问题。从道德层面来看,不履行赡养义务应受谴责,但在法律层面上,并不一定会导致失去继承权。我国法律规定,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等原因拒绝履行赡养义务,否则需支付赡养费和违约金,并可能面临诉讼。赡养扶助内容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
不赡养老人是否影响抚恤金的分配问题。抚恤金并非遗产,不能用于继承,其分配是按照亲属关系进行的。对于不赡养老人的人,应减少或不分给予抚恤金。文章还介绍了可继承财产的范围,包括个人合法财产、承包收益等,并强调了遗产与夫妻共同财产、家庭共有财产的区别。
遗产继承的简易程序和法定继承权公证的相关内容。在遗产继承过程中,执法人员需出示合法证件并处理相关材料,备案后当事人可获取遗产。法定继承权公证用于证明法定继承人具有继承权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继承顺序分为第一顺序和第二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等,并注意
未同居的夫妻一方去世后,另一方是否具有继承权的问题。根据《民法典》规定,即使未同居,已办理结婚登记的夫妻仍享有合法的继承权。同时,文章还介绍了继承权的概念、权利主体、遗产的定义以及不得继承的遗产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