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婚姻法》第21条第3款规定,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包括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两方面。这一义务不受任何前提条件限制。通常情况下,当父母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时,他们有权要求成年子女支付赡养费,而成年子女应履行支付义务。对于未成年子女来说,如果父母无劳动能力,其他有监护资格的人可以代为抚养。然而,一旦这些未成年子女具备经济能力,他们仍然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父母生活并不困难,子女不必支付赡养费,因为父母没有必要提出支付请求。另一种观点认为,只要父母确实无劳动能力,即使他们有退休金等经济来源且生活并不困难,他们也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我认为,子女的赡养义务是法定的,支付赡养费通常以父母生活困难且子女不予照料为前提。即使父母没有劳动能力,但身体状况良好、收入丰厚且生活并不困难,子女仍然有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但赡养可以通过与父母共同生活等方式进行精神抚慰,而非必须支付赡养费。
赡养父母是子女的法定义务,当父母无劳动能力时,无论父母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子女都应履行支付赡养费或精神赡养的义务。曾有一起案例中,女儿以父亲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为由拒绝支付赡养费,这是对“无劳动能力”的界定错误理解。只要父亲能提供证据证明他无劳动能力,无论是否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女儿都有支付赡养费的法定义务。
由于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赡养费的给付标准,各地法院对此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前的司法实践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标准:当地最低生活费标准、生活所在地区上一年度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标准,或者法官根据被赡养人的实际生活需要自行裁量确定。我认为,支付赡养费的目的是确保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能够安度晚年。按照当地最低生活费水平支付赡养费无法满足老人正常生活需求,不利于老人的健康长寿。而法官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确定赡养费的做法较为主观,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利于纠纷的公正合理解决。因此,在法律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采用父母生活所在地区上一年度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标准。当然,如果父母有其他经济收入,子女实际支付的数额应为父母生活所在地区上一年度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其他经济收入的差额部分。此外,尽管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父母可以要求子女支付超过协议或判决数额的赡养费,但我认为,根据支付赡养费的目的和一般社会道德观念,在父母患重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子女支付的赡养费不足以维持父母正常生活时,父母有权要求子女支付超过判决数额的赡养费。
赡养纠纷的管辖地问题,并详细说明了赡养纠纷起诉所需的材料。同时,阐述了赡养纠纷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定义务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和调解原则等。此外,针对不同情况的赡养纠纷,如自幼送人抚养的子女与生父母、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继父母与继子女以及养父母
签了赡养协议后不给钱的情况。赡养费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的,子女有抚养教育父母的义务,若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父母可以通过有关部门调解或向法院提起诉讼。赡养费计算考虑了子女家庭人均月收入、当地经济水平、被赡养人的实际需求等因素。赡养人应尊重
离婚子女抚养费的标准问题。抚养费数额考虑因素包括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有固定收入的父母可按其月总收入的20%-30%确定抚育费数目,无固定收入的父/母一方则可参照当年收入或同行业年平均收入确定。抚养费包括子女生活费、
关于子女赡养父母与遗产分配的问题。在《民法典》生效后,不赡养老人的子女并不一定会失去继承权,但在遗产分配时,赡养老人的子女可主张多分。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被赡养人可通过诉讼解决,并依法追究其责任。赡养扶助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费用,以及生活、精神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