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赡养义务的产生时间是在养父母与养子女的收养关系解除之后。这是后赡养义务的时间特征,也是其与赡养义务的形式特征之一。
后赡养义务的主体是经养父母抚养的成年子女。名义上收养但未与养父母共同生活,或者尚未成年但经养父母抚养的养子女,不具备该义务的主体资格。
后赡养义务的对象是缺乏劳动能力且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这包括两个要件:一是缺乏劳动能力,二是缺乏生活来源。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要件,才构成后赡养义务的对象。
后赡养义务的内容是给付生活费。这是后赡养义务与赡养义务的实质特征不同之处。一般情况下,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包括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而后赡养义务发生在收养关系解除后,养父母与养子女的关系不再存在,因此,后赡养义务的显著特征是解决养父母温饱即生存问题的物质赡养,即给付生活费。
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1条的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因此,完整的赡养义务包括物质供养、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三个方面。
有扶养能力的成年子女在父母无经济收入或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需要时,应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赡养费用。如果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子女还应为父母提供必要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对于不能或不愿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子女,子女应当为父母提供必要的赡养费用。
生活上照料是指帮助年迈体衰的父母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包括饮食、起居、卫生等方面的帮助和照顾。
精神上慰藉是指关心、陪伴和安抚老年人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关爱。
根据《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当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年老体弱且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权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该条规定明确了子女应当履行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同时也明确了父母要求子女给付赡养费的两个条件,即年老体弱且无劳动能力,以及生活困难。
赡养纠纷的管辖地问题,并详细说明了赡养纠纷起诉所需的材料。同时,阐述了赡养纠纷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定义务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和调解原则等。此外,针对不同情况的赡养纠纷,如自幼送人抚养的子女与生父母、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继父母与继子女以及养父母
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被赡养人或与赡养纠纷有利害关系的人可以通过起诉要求子女承担赡养责任的法律问题。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在哪些情况下子女可以不履行赡养义务,并提供了维护赡养权利的方法,包括寻求社区帮助、提起民事诉讼和追究刑事责任等。
孝道在华夏文明史中的地位以及赡养法的必要性。历史上,孝道被视为治理天下的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赡养父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法律对赡养老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存在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情况。建立赡养法需要重视家庭和谐、对年老父母的尊重和关怀,以及
关于子女赡养父母与遗产分配的问题。在《民法典》生效后,不赡养老人的子女并不一定会失去继承权,但在遗产分配时,赡养老人的子女可主张多分。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被赡养人可通过诉讼解决,并依法追究其责任。赡养扶助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费用,以及生活、精神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