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包括两种含义:(1)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它是指继承开始前,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遗嘱的指定而接受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即继承人所具有的继承遗产的权利能力。(2)主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它是指当法定的条件具备时,继承人对被继承人留下的遗产已经拥有的事实上的财产权利,即已经属于继承人并给他带来实际财产利益的继承权。这种继承权同继承人的主观意志相联系,不仅可以接受、行使、而且还可以放弃,是具有现实性、财产权的继承权。继承权的实现以被继承人死亡或宣告死亡时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如果老人有遗嘱,遗产的分配将按照遗嘱的规定进行。如果没有立下遗嘱,则根据法定继承规定来办理遗产分配。根据法定继承规定,遗产将按照以下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和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首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如果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那么将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如果出现遗产纠纷,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来继承父母的遗产,具体分得多少遗产将由法院判决和认定。
对于房产继承,首先需要前往公证处办理房产继承公证手续,然后再前往房产交易中心办理房产继承手续。房产继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遗嘱继承,另一种是法定继承。如果死者在生前没有留下遗嘱,则需要按照法定继承规定办理。在公证处开具公证书时,需要携带两份证明文件和两份证件:1、前往派出所开具死者的死亡证明;2、提供该套房屋的产权证明或其他相关凭证;3、前往死者所在单位(或居委会、村委会)开具法定继承人证明;4、继承人的身份证件。
养女是否可以拒绝赡养义务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养女不能拒绝赡养义务,只要养父母依法办理了收养手续,养女就有赡养义务。法律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无论是否经过公证,都会受到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继承法中关于私生子赡养生父亲父母的问题。私生子与生父之间有血亲关系,父母必须履行抚养义务,私生子有权利得到抚养费。私生子在继承方面享有与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按照法定继承顺序继承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婚姻法以及刑法中关于赡养老人的法律规定。宪法和婚姻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法定义务,且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刑法对拒绝扶养年老或无力生活的人的行为有处罚。再次强调,赡养义务是法律规定的,不能推卸责任。
赡养老人法院判决的有效期问题。法院的判决书具有永久法律效力,但申请强制执行的期限通常为两年。判决书分为一审、二审和再审判决书,不同类型的判决书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和处理决定。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申请执行的期限可以申请中止或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