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继承法》第五条的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如果有遗嘱存在,则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如果存在遗赠扶养协议,则按照协议办理。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制定遗嘱或签订扶养协议的方式,剥夺子女对其财产的继承权。
赡养义务和继承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赡养义务是子女对父母的法定义务,而继承权是老人对自己合法财产的处置权。老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处理自己的财产,包括全部捐掉、烧掉或分配给地球上的任何人,而无需他人的同意或授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子女之间享有对父母遗产的平等继承权。根据该法第十条的规定,遗产的继承顺序为配偶、子女和父母。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同时,根据该法第七条的规定,继承人如果有以下行为之一,则会丧失继承权:
因此,尽管二妹和三弟未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且三弟是养子,但他们依然享有法定继承权。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三条的规定,对于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在分配遗产时可以获得更多的份额。而如果有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的继承人未尽抚养义务,则在分配遗产时应当获得较少的份额或不获得份额。
赡养纠纷的管辖地问题,并详细说明了赡养纠纷起诉所需的材料。同时,阐述了赡养纠纷处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法定义务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和调解原则等。此外,针对不同情况的赡养纠纷,如自幼送人抚养的子女与生父母、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继父母与继子女以及养父母
孝道在华夏文明史中的地位以及赡养法的必要性。历史上,孝道被视为治理天下的重要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赡养父母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法律对赡养老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存在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情况。建立赡养法需要重视家庭和谐、对年老父母的尊重和关怀,以及
关于子女赡养父母与遗产分配的问题。在《民法典》生效后,不赡养老人的子女并不一定会失去继承权,但在遗产分配时,赡养老人的子女可主张多分。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被赡养人可通过诉讼解决,并依法追究其责任。赡养扶助包括提供生活用品和费用,以及生活、精神和情感
证明履行赡养义务的证据类型和法律规定。证据类型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和视听资料等,而根据法律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当事人有责任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如果无法自行收集证据,法院会进行相关的调查收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