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婚姻

时间:2023-10-10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0451
涉外婚姻

涉外婚姻的法律适用

涉外婚姻是指一国公民同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的婚姻,包括涉外结婚和涉外离婚。根据我国法律,我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凡涉外婚姻当事人在我国境内结婚或离婚的,都必须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办理。

涉外结婚

凡中国公民与外国人(包括常驻我国和临时来华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定居我国的外国侨民),港、澳、台同胞、华侨及出国人员自愿结婚、复婚和港、澳、台同胞、华侨及出国人员协议离婚的,男女双方必须同时到各地民政局涉外婚姻登记处申请婚姻登记。申请时,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

涉外离婚

中关于外国法院的离婚判决,在国内如何申请承认,应视作出判决的国家与我国是否订立司法协助协议而定,对与我国有司法协助协议的外国法院作出的离婚判决,按协议的规定申请承认。对与我国没有订立司法协助协议的外国法院作出的离婚判决,中国籍当事人可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公民申请承认外国法院离婚判决程序的问题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承认该外国法院的离婚判决。

涉外婚姻的继承问题

在涉外继承中,根据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中国公民继承遗产的法律适用和外国公民继承遗产的法律适用。

中国公民继承遗产的法律适用

根据《继承法》第36条第7款的规定,中国公民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据此,我们知道中国公民继承遗产时:

(1)如果被继承人住在国外,遗产在国外的不管不动产还是动产均适用外国法律;

(2)如果被继承人住在国内,遗产在国外的,动产适用中国的法律,不动产适用外国的法律;

(3)如果被继承人住在国外,遗产在国内的,则动产适用外国的法律,不动产适用中国的法律;

(4)如果被继承人(必须外国人)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遗产都在我国境内的,则动产和不动产均适用我国法律。

外国公民继承遗产的法律适用

根据《继承法》第36条第2款规定,外国公民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遗产或者继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中国公民的遗产,动产适用被继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据此,我们知道,外国人继承遗产:

(1)如果遗产在我国境内,不管被继承人是不是中国人,只要他居住地也在我国境内,则动产和不动产均应适用我国的法律;

(2)如果遗产在我国境内,被继承人生前居住在国外,则动产适用外国法律,不动产适用我国法律;

(3)如果中国公民作为被继承人时,其遗产在国外的,而该公民居住在境内的,则动产适用我国法律,不动产适用外国法律;

(4)作为被继承人的中国公民如果生前居住在国外,遗产在境外的,则动产和不动产均适用外国的法律。

另外,在处理涉外继承时,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外国签订有双边或多边条约、协定的,应按照该条约、协定的有关继承方面的规定处理,但我国申明保留的除外。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涉外婚姻及其法律适用

    涉外婚姻的概念、法律适用、婚姻效力及证书认证问题。涉外婚姻涉及中国公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婚姻关系,法律适用以婚姻缔结地法律为主。对于国外结婚证书的认证程序,需要进行公证和认证。不同地区的结婚证书认证程序有所不同,需按照当地规定办理。

  • 中国法律允许外国驻华领事办理公证、认证或证明

    中国法律允许外国驻华领事办理公证、认证或证明的相关内容。依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中外双边领事条约(协定)以及中国国内法的规定,外国驻华领事可以依法为当事人办理公证、认证或证明,这些证明在中国境内具有法律效力。以加拿大驻华领事为例,其办理的“出生”

  • 涉外结婚申请补领结婚证的条件

    涉外结婚申请补领结婚证的条件,包括婚姻登记处的管辖权、婚姻状况当事人的登记情况、遗失或损毁结婚证的证明、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以及结婚登记记录证明等。当事人必须提供证件原件和复印件,照片要求以及委托书等证明材料。如不能亲自前往原办理机关,可委托他人代办,

  • 军人是否可以涉外结婚

    我国法律规定中军人涉外结婚的相关问题。现役军人不得与外国人或居住在香港、澳门的人员结婚,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同时,军队职工婚姻问题按照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定办理。对于汉族军人与少数民族通婚的情况,需取得少数民族一方家长的同意并尊重其婚姻习惯。摘要概括了主要

  • 涉外婚姻的处理原则
  • 涉外结婚公证的定义
  • 继承权公证申办条件及材料要求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