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登记行为与一般行政行为不同。婚姻登记是确认申请结婚双方身份关系的行为,虽然表面上是行政确认行为,但实质上是通过行政确认的方式承认和公示男女双方的身份关系,旨在维护婚姻关系、稳定婚姻秩序、保护婚姻登记双方的合法权益。
如果因为婚姻登记欠缺形式要件而撤销婚姻,这是不合适的。这样的撤销既违背了男女双方自愿缔结婚姻的意愿,也忽视了双方以夫妻身份共同生活的事实。根据婚姻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一旦婚姻登记被撤销,就相当于宣告婚姻自始无效,这会涉及到同居期间财产和子女抚养权等一系列后续问题,让婚姻登记双方,尤其是弱势一方为行政机关的错误付出代价。
欠缺形式要件的婚姻登记行为没有违反双方结婚意愿,也不会对男女双方的实体权益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应将其视为行政瑕疵处理,确认婚姻登记的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在给民政部的函复(法研[2002]81号)中也认同了欠缺形式要件时婚姻登记的法律效力。对于"婚姻当事人双方结婚登记后一方不知去向,法院在受理另一方提起的离婚诉讼时调查发现,失踪一方办理结婚登记时提供的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及婚姻状况证明均系伪造,另一方因此要求婚姻登记机关撤销登记,应如何处理"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意见是"这样的婚姻为有效婚姻,由法院按离婚处理。"
区分婚姻登记瑕疵与违法的关键是男女双方是否完全自愿。除了婚姻登记证件不齐全外,还有其他形式要件欠缺的情况,如登记信息错误或不完善、借用他人名义、使用虚假身份证明等,以及先进行登记再补办手续、由他人代理、超越地域管辖权登记结婚等程序违法的婚姻登记。
只要不违反婚姻法的禁止性规定,不属于法定无效婚姻,应慎重对待撤销婚姻登记的问题。在不违反结婚的实质性要件,即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的情况下,一般应认可婚姻登记的效力。双方是否完全自愿可以根据婚后的生活状况、子女抚养等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胁迫者是婚姻相对一方当事人,在结婚后一年的除斥期内,受胁迫者提出撤销婚姻的请求之前,无法确定受胁迫者是否会提出撤销请求。然而,结婚证的效力是恒定的,胁迫者的配偶关系已经明确。如果胁迫者与他人再次结婚,就会违反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构成重婚罪。受胁迫者提出的撤销请求仅仅是对婚姻关系在民事法律上的解除。如果受胁迫者未提出撤销请求,更有理由认定胁迫者的行为构成重婚罪。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在一年的除斥期内,受胁迫婚姻的效力仍然存在不确定的状态。虽然受胁迫者在一年的除斥期内可以随时行使撤销权,但只要未申请撤销且事实上未宣告撤销,其结婚证的效力就是恒定的,应当假定该婚姻合法。如果受胁迫者再次与他人结婚,就符合重婚罪的构成要件,构成重婚罪。但对于受胁迫结婚,婚后没有建立起夫妻感情,坚决要求离婚,外逃并与他人重婚的情况,一般不应当认定为重婚罪。
如果前一个婚姻关系合法有效,一方当事人被胁迫与他人重婚,包括法律重婚和事实重婚,新的婚姻关系应当撤销。对于胁迫者,因为其行为客观上侵犯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并且主观上具有直接故意,无论其是否是重婚的一方当事人,无论其是否存在婚姻关系,其行为都符合重婚罪的构成要件,构成重婚罪。而对于受胁迫者没有犯罪故意的情况,不构成重婚罪。需要注意的是,胁迫重婚可能涉及到强奸问题,如果涉及到强奸,则应根据强奸罪进行定罪处罚。
与无效婚姻类似,可撤销婚姻在依法被撤销前,当事人实施的重婚行为可以依据重婚罪的规定,进行定罪处罚。但在婚姻被宣告无效后,对此前的重婚行为就不再具有溯及力。
受胁迫婚姻的撤销主体、所需证明材料、判断婚姻是否受胁迫的标准以及胁迫结婚的救济方法。受胁迫而请求撤销婚姻的主体是婚姻关系当事人本人,需要在一定期限内提出请求。申请撤销婚姻需提交身份证、结婚证等材料,并满足胁迫行为的四个标准。救济方法包括向人民法院或婚
中国《婚姻法》中关于胁迫可撤销婚姻的规定。存在胁迫行为的婚姻可以撤销,包括主观故意、实施胁迫行为、胁迫行为的违法性和被胁迫方的违背意愿等要点。可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与离婚不同,必须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单位及个人无权随意撤销婚姻。
中国《婚姻法》关于可撤销婚姻的法定事由,主要是受胁迫结婚的情形。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法院申请撤销婚姻,并明确了胁迫的定义和要件。现行法律未将欺诈、包办婚姻、诱骗等作为可撤销婚姻的理由。受胁迫的一方需在特定时间内提出撤销申请,且婚姻一旦被撤
《婚姻法》第十条规定了婚姻无效的情形,第十一条规定了可撤销的婚姻。由此可见,我国《婚姻法》在婚姻无效制度的基本构成上,采取了自始无效与可撤销的双轨制,这比对各种违法婚姻采取一律无效、自始无效的单轨制有更大的优越性。虽然新的《婚姻法》确立了无效婚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