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意结婚本身不会触犯法律,但是容易引发纠纷。
一、“真结婚”与“假结婚”,两者很难界定
一旦发生纠纷,双方是情投意合“真结婚”,还是为了利益“假结婚”,法院在处理时肯定会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问题是到底孰真孰假,有时很难去判断,总不能说凡是婚后马上买房的就是“假结婚”吧。如果判断不清楚,法院在处理类似纠纷时就只能是按照“真结婚”来处理。
二、房产分割风险
为购房而“假结婚”,购房行为必然发生在结婚登记之后。购房后,如果要离婚,该房屋应该如何处理,就是一个难题。
如果双方事前没有约定,那么这很容易被认定为夫妻共有财产,离婚时双方都有权分割。不过即便有约定,不同的约定也会有不同的风险。法律允许夫妻双方对共有财产进行约定,也就是说,双方结婚时约定房屋归一方所有的约定是有效的。但如果协议约定不严谨、不规范,也容易造成无效。比如有人约定:如果双方离婚的,房屋归一方所有。如果最终双方没有协议离婚,而是诉讼离婚,这个约定就会被法院认定为无效。
根据婚姻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均属夫妻共同财产,离婚时原则上应平均分割。除了“假结婚”后购买的房产外,如“假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法定继承他人遗产的,这些遗产也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此外,在婚后,如“假夫妻”一方过世的,则其配偶也可继承其遗产。
三、结婚容易,离婚难
离婚有两种方式,协议离婚和诉讼离婚。协议离婚须由双方协商一致,但届时一方出于某种原因不愿离婚,只能诉讼离婚。诉讼离婚的,要到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被告所在地不在当地的,诉讼起来就比较波折,人找不到还要公告,找到了不同意离婚的,第一次诉讼不一定能判决离婚,只能等判决生效后六个月再次起诉,这些都增加了离婚的难度。
一、情感风险——离婚容易复婚难
为了拆迁,为了购房等原因,夫妻双方协商一致,等拆迁结束或是购房完毕,再去复婚。但是拆迁或是购房都可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两年。没有法律保障的婚姻,风险极大。婚姻家庭律师网已经多次遇到遭遇“假离婚”的当事人,女方因轻信男方拆迁谎言,办理了“假离婚”。之后才发现是男方早有外遇,女方悔之晚矣。“假离婚”只是当事人的一厢情愿,法律开不得半点儿玩笑。
二、经济损失——草率协议诉讼难
当事人在“假离婚”时,往往离婚协议内容草率,既不罗列全部夫妻财产,也不合理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常常是财产归于一方所有,另一方净身出户。然而,法律上不存在“假离婚”这一概念,一旦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双方签字的离婚协议就是合法有效的,无论今后是否可以顺利复婚,都严重损害了净身出户一方的合法权益。情况一:如果双方可以顺利复婚,一方在离婚协议中分得的财产仍是其个人财产,不会因为复婚就转化为复婚后的夫妻共同财产;情况二:如果不能顺利复婚,那么净身出户就在眼前。
此外,没有合法登记的“真夫妻”,彼此不再互有法定继承权。如一方突发意外过世,另一方将无权继承遗产。离婚后,一方因父母过世而法定继承的遗产,也将属于其个人财产,而不是夫妻共同财产。
总而言之,法律上不存在所谓的“假离婚”,离了就是离了。
“假结婚”、“假离婚”貌似占了便宜,但实则不确定因素较多,法律风险较大。法律来不得半点儿戏,一旦结婚即是合法夫妻,一旦离婚就不受法律保护。婚姻家庭律师网在此要奉劝大家要审慎而行,事前咨询专业婚姻律师,明晰潜在风险,防止因小失大,避免不要的法律纠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关于婚前医学检查的规定。该法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应包括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及有关精神病的检查,旨在确保结婚和生育的健康。指定传染病包括艾滋病、淋病、梅毒等。对于严重遗传性疾病和精神病,如果一方患有这些疾病且难以治愈,则
夫妻扶养义务的实现方式、解决途径与刑事责任。当夫妻一方因生活困难等原因需要扶养时,有权要求对方支付扶养费。发生争议时,可通过人民调解组织或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解决。若一方拒不履行扶养义务,情节严重可能构成遗弃罪,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刑事责任不免除其继续承担
形式婚姻的定义、特点以及法律问题。形式婚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名义上的夫妻身份,缺乏实质内容,常见于达到特定目的后离婚。形式婚姻有多种类型,包括对外隐婚等。只要男女双方合法登记,形式婚姻受法律保护。但如果没有合法登记,即使对外表现为夫妻,也只是非法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及保护措施。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其生父或生母应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为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益,需明确其生母和生父,禁止并打击危害、歧视未成年非婚生子女的行为,强制生父履行抚养、教育义务,并建立健全的亲属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