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约邀请,又称为“要约引诱”,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要约邀请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备行为,只是引诱他人发出要约,不能因相对人的承诺而成立合同。
要约的提出旨在与他人订立合同,并唤起相对人的承诺,所以要约人必须是订立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要约人可以是买受人或出卖人,但必须是准备订立买卖合同的当事人或订约当事人的代理人。代理人需要有本人的授权。未经他人授权擅自代替他人发出要约对他人无拘束力。准备订立合同的人并不是合同当事人,因为要约阶段合同尚未订立。
要约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以确定当事人的缔约能力。我国法律要求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要约人欲以订立某种合同为目的而发出要约,应当具有订立该合同的行为能力,这样才能使其要约产生效力。
要约人发出要约的目的在于订立合同,这种订约的意图必须由要约人通过其发出的要约充分表达出来,才能在受要约人承诺的情况下产生合同。要约人所发出的要约具有订约意图并且成为有效要约的判断依据是要根据要约所实际使用的语言、文字及其他情况来确定。要约人必须表明已经决定订约,而不是“准备”和“正在考虑”订约。要约不包括要约邀请、初步商议或开玩笑的行为,或者没有产生法律关系的行为。
要约人向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特定受要约人发出要约,才能唤起受要约人的承诺。要约邀请是向不特定人发出的建议,只有向特定人发出要约,一旦受要约人发出承诺,合同即成立。
要约的内容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使受要约人不能理解要约人的真实意图,否则无法承诺。要约的内容必须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条件。要约人发出要约的目的是为了订立合同,要约中必须包含未来合同的主要条款。合同的主要条款根据合同的性质和内容来判断。主要条款以外的其他条款一般不影响合同的成立,但要约人应尽可能在要约中明确这些条款。要约的内容越齐备和充实,有利于承诺人迅速作出承诺。如果缺少某些次要条款,可能导致承诺人提出反要约,使合同不能迅速成立。
要约只有在送达给受要约人后才能为其所知悉,才能对受要约人产生实际拘束力。要约在发出后,若传达要约的信件丢失或未传达,不能认为要约已经送达。对话要约不存在送达问题,要约人(包括代理)应将要约内容告知受要约人。非对话要约应将要约信件送达到受要约人支配的地方。受要约人是否实际拆阅这些信件或文件不必考虑。
根据《合同法》第15条的规定,在发出要约邀请后,要约邀请人可以撤回邀请,只要没有给善意相对人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要约邀请人一般不承担责任。
交叉要约的效力问题。在合同法中,交叉要约只是双方进行要约和承诺的方式之一,不能单独作为合同成立的依据。双方在此情况下都有撤回、撤销要约或拒绝承诺的权利。因此,合同成立仍需经过受要约人的承诺。
要约的生效日期和承诺期限的相关法律问题。在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下,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到达主义原则得到体现。同时,还探讨了送达的定义、撤回或修改要约的权利、数据电文形式的要约的到达时间等问题。关于承诺期限,如果约定了期限,受要约人应在期限内接受要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询价邀请是否构成要约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询价邀请并非要约,只是一种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而要约则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具备具体确定的内容、向希望缔约的受约人发出、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约束等要素。商业广告
合同法中的要约相关问题。文章介绍了要约的法律效力,包括生效时间、存续期间等。同时,也阐述了反要约的概念和特征,以及要约与反要约之间的区别。文章还强调了合同内容以承诺为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