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约产生的法律效果包括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的拘束力。
一旦要约生效,要约人不能撤回、撤销或对要约进行限制、变更和扩张。法律对要约人施加这种义务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受要约人的利益和维护交易的安全。然而,在特定条件下,法律也允许要约人撤回、撤销或变更要约的内容。
受要约人在要约生效时,取得了依据其承诺使合同成立的法律地位。这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受要约人承诺权利的结果。即使要约中规定受要约人应通知是否承诺,受要约人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也被视为默示地承诺,除非双方有预先约定。
受要约人接到要约后,通知要约人不同意签订合同,即拒绝了要约。一旦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该要约失去法律效力。如果受要约人的回复没有作出承诺,而是提出条件,经过要约人在规定期限内仍未作答复,可以视为拒绝要约。
另一种情况是,受要约人拒绝要约后又反悔。在这种情况下,受要约人可以撤回拒绝的通知,但撤回通知必须在拒绝通知到达之前或同时到达要约人。
如果要约中规定了承诺期限,表示要约人规定了要约生效的法律期限。超过这个期限不承诺,要约失效。
如果要约中没有规定承诺期限,受要约人也没有作答复,那么要约什么时候失效呢?通常情况下,如果要约人在发出要约后的一段合理期间内未收到承诺,要约在该合理期间届满后失效。合理期间的确定需要考虑通讯方式的便捷程度。
如果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进行实质性变更,这被视为反要约。一般来说,提出反要约等同于拒绝要约,使原要约失效,要约人不再受其要约的拘束。
公告与要约的关系。根据合同法规定,公告只有在符合要约的要件和规定时,才能被视为要约。要约是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内容需具体确定,经受要约人承诺即受约束。而公告邀请则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如商业广告等。因此,不是所有公告都能视为要约。
要约承诺的生效要件,包括要约人的资格和行为能力、要约的意图、要约的对象以及要约的内容。有效的要约必须是特定人发出的,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向希望缔结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且内容具体确定,包含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条款。
要约失效,即要约丧失法律效力。要约失效后,要约人不再受其约束,受要约人也终止了承诺的权利。要约失效后,合同即失去了成立的基础,受要约人即使承诺,也不能成立合同。要约一旦经过受要约人承诺,合同即为成立,要约人须接受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的法律后果,受要约人
要约失效,即要约丧失法律效力。要约失效后,要约人不再受其约束,受要约人也终止了承诺的权利。要约失效后,合同即失去了成立的基础,受要约人即使承诺,也不能成立合同。合同法规定,有下列四种情形之一的,要约失效:。要约人一旦收到受要约人不接受或不完全接受要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