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要约中约定的承诺期限,要约人规定了要约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限制。如果超过这个期限,要约将失效。
如果要约中没有明确规定承诺期限,并且受要约人也没有对要约作出回复,那么要约何时失效呢?一般而言,在通常情况下,如果要约人在合理期间内没有收到承诺,那么要约将失效。合理期间的确定需要考虑通讯方式的便捷程度。
要约承诺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法系中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的要约承诺制度综合了各个法系的合理成分,是比较先进的。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对要约承诺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约承诺制度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以便对电子合同进行专门规制。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作出。要约是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提出合同条件,希望对方接受的意思表示。发出要约的一方称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一方称为受要约人。
承诺可以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通常情况下,承诺的方式应与要约的方式相应。对于口头要约的承诺,除非要约中规定了期限,否则沉默不能作为承诺的方式。承诺的效力表现为要约人收到受要约人的承诺时,合同即成立。口头承诺在要约人了解时即发生效力。非口头承诺生效的时间应以承诺的通知到达要约人时为准。一般认为,承诺和要约一样允许在送到对方之前或同时撤回。但迟到的撤回承诺的通知不会撤回承诺的效力。
承诺的要件及其在不同法律体系下的生效时间和处理规则。承诺必须绝对和无条件地对应要约内容,由合法的受要约人作出,并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提出。关于承诺的生效时间,存在投递主义和到达主义等不同计算方式,《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采用了“到达生效”的原则。逾期承
我国合同法中关于承诺期限的法律后果。合同中约定了承诺期限,若受要约人未在规定期限内作出承诺,要约将失效,合同不成立。承诺应以通知方式作出,并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起点计算上,如果是信件方式,从邮戳日期开始计算;如果是电报或电话等方式,从要约到
关于承诺迟到在法律上的后果。在《合同法》规定下,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的承诺,如果因非自身原因导致迟到,仍可视为有效承诺;若是自身原因导致,原则上不被认可,但要约人可以选择接受。此外,对于不在规定范围内的迟到承诺,建议适用相关规则。承诺是合同成立的
承诺合同的自愿原则及其相关概念。自愿原则是中国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合同交易中必须遵守自愿协商的原则。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的期限和生效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承诺的撤回、迟延与迟到以及承诺的内容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