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人在将标的物提存后,债务消灭,但债权人尚未实际获得其合同利益。为了方便债权人领取提存物,债务人应及时通知债权人或其继承人、监护人。只有在债权人下落不明且无法通知的情况下,债务人方可免除通知义务。提存的通知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通知内容应包括提存的标的物、提存地点、领取提存物的时间和方法等相关事项。提存通知是法律规定的后合同义务,债务人必须履行。
提存是指在债务到期清偿期限内,由于债权人的原因导致债务人无法直接向债权人履行支付义务,债务人将应付的款项或物品提交给公证机构,由公证机构转交给债权人的行为。随着市场的发展,提存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界限。在当事人达成交易时,如果约定了特定条件下才支付款项或物品,双方可以事先将全部或部分款项或物品提存到公证机构,待条件满足时,由公证机构交付给债权人。
提存是一种特殊的清偿债务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旦债权、债务关系的标的物被提存,即产生法律效力。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这种法律效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合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这意味着债务人应按照约定履行债务,同时也意味着债权人在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应接受并领取债务的标的物。如果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标的物,债务人将难以履行债务。因此,在债务人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无正当理由却拒绝接受的情况下,债务人可以将标的物提存。目前,我国的提存机关为公证机构。
提存的法律定义和分类。提存分为履行债务的提存和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提存两类。债务人在债务清偿期限届至时无法按时给付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提存公证,包括债权人拒绝或延迟受领等情况。可以提存的标的物包括货币、有价证券等。
提存机关的确定问题。国外一般由法律直接规定或法院在法定范围内指定提存机关,一般为法院或指定的银行、信托商行等。在中国,有人认为公证机关可以处理提存事务,但也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提存机关,因为提存涉及法律专业性强,人民法院处理债权债务纠纷的能力更强
提存的原因和条件。原因包括债权人拒绝受领、债权人下落不明、债权人死亡或消失等情形。提存的条件包括提存人具有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提存之债真实合法、存在适宜提存的标的物以及提存标的与债的标的相符等。在满足这些条件和原因时,债务人可以向公证处申请提存。
合同终止的多种情形,包括债务履行、合同解除、债务抵销、债务人提存标的物、债权人免除债务、债权债务同归于一人以及其他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情形。合同终止后,当事人应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但合同终止不影响结算和清理条款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