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跌价准备是指企业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时,针对存货因毁损、陈旧过时、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导致存货成本无法收回的部分,按照存货项目的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进行提取,并计入存货跌价损失。存货的范围包括在途物资、原材料、包装物、在产品、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产成品、委托加工物资、受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
存货是否需要计提跌价损失,取决于存货所有权是否属于本企业以及存货是否处于加工或使用状态。不属于本公司所有的存货,如受托代销商品,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处于加工或使用过程中的存货,如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在用低值易耗品等,也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损失。
从理论上讲,只要存货的市场价或可变现价值低于成本价,就需要计提存货跌价损失,并且要按照品种、规格、产地、品牌进行明细核算。然而,在实际核算工作中,由于存货种类繁多,尤其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存货的市场售价低于成本价。按照新制度的规定,无论跌价损失金额大小,都需要计提存货跌价损失,这在实际操作中显得不太现实。
因此,笔者认为企业可以根据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制定计提存货跌价损失余额的范围,可以根据绝对数或相对数来规定。绝对数表示存货跌价损失超过一定金额以上才需要计提,否则不计提;相对数表示存货跌价损失金额超过本企业实现利润规定百分比的才需要计提,否则不计提。确定计提跌价损失金额范围或百分比,关键取决于对企业实现利润的影响程度。
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主要目的是使资产价值尽量接近当前市值,避免高估资产规模。当然,企业也可以利用计提的减值准备来调节利润。
提存机关的确定问题。国外一般由法律直接规定或法院在法定范围内指定提存机关,一般为法院或指定的银行、信托商行等。在中国,有人认为公证机关可以处理提存事务,但也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应当作为提存机关,因为提存涉及法律专业性强,人民法院处理债权债务纠纷的能力更强
债务人提存的法律效力,包括债务消灭、风险承担和孳息归属、提存物领取权限以及对债权人领取权的限制等。提存是当由于债权人的原因导致无法交付合同标的物时,债务人将其交给提存机关以消灭债务的制度。在特定情况下,如债权人无正当理由拒绝受领、下落不明、死亡或丧失
债务人提存后的义务和程序。债务人在提存后需及时通知债权人,除非无法联系到债权人。提存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包括债权人无法受领给付、提存物适合保管等。债务人需履行通知义务,通知内容包括提存物相关详情。不符合提存条件的物品可申请拍卖,将所得价款提存。
当买受人无故拒绝受领货物时,出卖人是否可以提存货物。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出卖人可以向提存机关或指定的保管人提交提存标的物。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律师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包括代为行使诉讼权利、协助法院审理案件、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进行司法监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