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解除是指在合同生效但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之前,当事人以解除合同为目的,经过协商一致,订立一个解除原合同的协议。例如,乙公司向甲公司订购了一批服装面料,准备生产时装。然而,由于乙公司的生产订单被取消,乙公司不再需要订购的面料,因此与甲公司协商一致解除合同。
协商解除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应当遵循合同订立的程序。也就是说,双方当事人应当就解除合同达成一致意见。在协议达成之前,原合同仍然有效。然而,如果协商解除违反了法律规定的合同有效成立条件,例如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那么解除合同的协议将没有法律效力,原有的合同仍然需要履行。
约定解除权是指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某种情况时,一方或双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例如,甲乙双方签订了房屋租赁合同。出租人甲与承租人乙约定,未经出租人同意,承租人允许第三人在该出租房屋居住时,出租人有权解除合同。也可以约定,如果出租房屋的设施出现问题,出租人不予以维修,那么承租人有权解除合同。
解除权可以在合同订立时约定,也可以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约定。约定解除权可以是一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也可以是双方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当解除合同的条件出现时,享有解除权的当事人可以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而不需要再与对方当事人协商。约定解除权本身也是一种合同,行使约定的解除权应当以该合同为基础。
协商解除和约定解除权虽然都是基于当事人双方的合意,但二者有以下区别:
由于约定解除也是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因此,该约定应当符合合同生效的条件,不得违反法律。
民事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根据《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多种情形下解除合同,包括不可抗力、一方不履行主要债务、迟延履行债务等。对于不定期合同,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但需提前通知对方。新的民法典可能导致与之冲突的法律规定失效。
合同中的不安抗辩后是否能解除合同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相关规定,当事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中止合同履行,若对方无法恢复履行能力且未提供适当担保,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这需要在满足一定条件并经过合理程序的前提下进行。
员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赔偿:1)用人单位与员工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2)员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3)员工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岗位仍不能胜任;4)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无法履行合同;5)用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