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具有以下特点:
行为人的目的是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的财物。
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采用了欺诈手段。
合同诈骗罪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才构成犯罪。
合同是指受法律保护的各类经济合同,如供销合同、借贷合同等。只要行为人在订立、履行合同中,其行为具备以上特征,即构成合同诈骗罪。
我国刑法列举了以下五项具体的合同诈骗犯罪情形:
行为人虚构合同主体,即采用根本不存在的单位或未经允许或委托而采用他人名义订立合同。
行为人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欺骗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
行为人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合同。
行为人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
行为人利用签订或履行合同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刑法对利用签订或履行合同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的处罚规定如下: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以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形态,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是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若行为人已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则为既遂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的区别及法律适用。两者都是特殊的诈骗犯罪,区别在于侵害的客体和具体的行为方式。合同诈骗罪还侵害国家合同管理制度,票据诈骗罪还侵害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两者在行为方式上有所交叉,存在法条竞合关系,适用原则按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或重法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