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客体是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
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
虚构事实主要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具体表现形式包括:假冒订立合同必需的身份;盗窃、骗取、伪造、变造签订合同所必需的法律文件、文书,制造假的“合法身份”和“履行能力”;虚构不存在的基本事实;虚构不存在的合同标的等。
隐瞒事实真相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具体表现形式包括:隐瞒自己实际上不可能履行合同的事实,隐瞒自己不履行合同的犯罪意图;隐瞒合同中自己有义务告知对方的其他事实。
上述虚构事实和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形式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诈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以其他方法骗取当事人财物。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区分自然人利用合同诈骗和单位利用合同诈骗。个人以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的情形包括: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合同诈骗;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合同诈骗犯罪为主要活动;国有或集体企业租赁给个人经营的企业,承租人利用企业名义诈骗;国有或集体企业为个人提供营业执照,名为集体实为个人的企业,企业人员以企业名义进行合同诈骗;没有实质存在的皮包公司利用合同诈骗;被挂靠企业提供营业执照,由挂靠人员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挂靠企业实施合同诈骗。
在判断是否为个人合同诈骗还是单位合同诈骗时,需要综合考虑犯罪意志的整体性和利益归属的团体性,优先考虑利益归属的团体性。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间接故意和过失行为不构成本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具体情形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投资协议纠纷与诈骗之间的关系。投资协议纠纷一般属于民事纠纷,但若涉及欺骗、欺诈投资者、非法占有投资者财物等行为则构成诈骗。当事人可通过和解、调解、仲裁或诉讼解决合同争议。诈骗罪的要件包括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使用欺诈手段骗取财物、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
电信诈骗罪和盗窃罪的区别。我国刑法中将电信诈骗罪归为诈骗罪的范畴,两者主观要件相同,但行为表现不同。诈骗罪通过欺骗手段,而盗窃罪则是偷盗行为。文章还介绍了犯罪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和客体的概念及在两种犯罪中的体现,并说明了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