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公私财物,而合同诈骗罪的主观目的是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
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是通过欺骗、隐瞒、虚构等手段来骗取财物,而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是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以虚构单位、伪造票据、冒用他人名义等方式来骗取财物。
诈骗罪可以由个人或组织犯罪,而合同诈骗罪只能由个人犯罪。
诈骗罪的具体行为包括诈骗公私财物,而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行为是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根据《刑法》规定,诈骗罪的刑罚幅度较合同诈骗罪更广泛,且合同诈骗罪的刑罚较诈骗罪相对较轻。
在合同诈骗罪中,因欺诈行为导致的合同成立可能会被法院判定为无效,而在诈骗罪中,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欺骗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根据数额的大小,诈骗罪可以分为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三种情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数额在一定范围内的情况下,还要考虑其他严重情节的存在。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行为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标准是根据涉案财物的数额和犯罪主体的身份来确定的。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合同犯罪的情形,包括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等,并介绍了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还提供了合同诈骗的防范措施,建议在签订合同时详细了解对方经营范围、核实人员单位真实性、注意交易过程中的反常现象等,以避免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