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失职被骗罪是指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而被诈骗,导致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若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涉嫌以下情形之一的,应立案追诉:
对于金融机构、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若严重不负责任,造成一百万美元以上外汇被骗购或者逃汇一千万美元以上的,也应立案追诉。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活动秩序和经济利益。
签订、履行合同是指被骗罪客观方面表现为两种行为,即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因严重不负责任被诈骗,或者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大量外汇被骗购或者逃汇,导致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本罪犯罪主体是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由过失构成。行为人对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被诈骗,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危害后果,不是抱希望或放任其发生的心理态度,而是由于其过失造成的,故意不构成本罪。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贪污贿赂、渎职罪立案标准 1、贪污罪 个人贪污数额在5千元以上的; 个人贪污数额不满5千元,但情节较重的。 10、隐瞒境外存款罪 隐瞒境外存款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 17、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 失职被骗造成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