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客体是复杂的,既侵犯了合同他方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秩序。合同,亦称契约,是指当事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合同是商品交换关系化法律上的表现形式,合同法律制度则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商品经济关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一般规则,为商品交换提供了基本的行为模式。因此,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合同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基本保证。
然而,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无视国家的法律,利用各种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表现出极大的欺骗性、贪婪性和危害性。根据国家工商局披露的最新资料,我国合同签订的规范程度和履约率令人担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合同的鉴证工作,严厉打击合同诈骗。据统计,去年各级工商行政机关对499657个企业的85973I2份合同的签订履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合同有429024份,到期未履行的合同有285690份,违约合同10804份,解除合同9l944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去年共查处1.4万起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案件,涉及金额70多亿元。
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合同诈骗罪直接导致他方当事人的财产减少,侵害了他方当事人的所有权。同时,合同诈骗对于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妨害。因此,将合同诈骗罪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并明确定义,对于打击合同诈骗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签订无效合同也侵害了他方当事人的所有权。
合同诈骗罪的既遂与未遂的认定标准。根据我国刑法理论,确认犯罪是否既遂以是否具备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为标准。合同诈骗罪也存在未遂形态,区分既遂与未遂的根本标志是行为人是否实际获得对方当事人财物。若行为人已非法占有他人财物并造成被骗人错误认识,则为既遂
虚增工程量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的问题。合同诈骗罪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虚增工程量产生的工程款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履行合同时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遵纪守法原
本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的名义签订合同的。行为人只要实施上述一种诈骗行为,便可构成本罪。
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的财物的行为。”从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来看,“数额较大”在本罪中是客观方面的必要构成要件,其除作为量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