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诈骗罪 > 试论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认定和特征

试论合同诈骗罪在实践中的认定和特征

时间:2025-02-09 浏览:2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652

一、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定、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从合同诈骗罪的概念来看,可以归纳出四个特征。

1. 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任何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2. 双重客体

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的,包括对方当事人的财物和合同的真实性。

3. 主观方面为故意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以骗取对方财物为目的。

4. 客观方面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签定、履行合同过程中,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使对方当事人在自愿的情况下与其签定、履行合同,并因此骗取对方数额较大的财物。

二、合同诈骗罪的表现形式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合同诈骗罪在客观上主要有五种表现形式。

1. 虚构事实

行为人在合同签订或履行过程中,虚构不存在的事实,以此骗取对方财物。

2. 隐瞒真相

行为人在合同签订或履行过程中,故意隐瞒真相,使对方当事人对合同的真实情况产生误解,进而骗取对方财物。

3. 伪造证据

行为人伪造证据,以此证明合同的真实性,从而骗取对方财物。

4. 使用虚假身份

行为人冒用他人身份或虚构身份,以此骗取对方财物。

5. 恶意串通

行为人与他人串通,共同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以此骗取对方财物。

三、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方法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实践情况,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方法主要有五种类型。

1. 虚构交易

行为人虚构不存在的交易,以此骗取对方财物。

2. 虚构项目

行为人虚构不存在的项目,以此骗取对方财物。

3. 虚构资质

行为人虚构具备的资质或条件,以此骗取对方财物。

4. 虚构关系

行为人虚构与对方当事人有特殊关系,以此骗取对方财物。

5. 虚构权益

行为人虚构拥有的权益,以此骗取对方财物。

四、合同诈骗罪的分类

有学者根据我国经济合同诈骗犯罪的实际发案情况,采用混合分类的方法对合同诈骗罪进行研究,并以犯罪行为的某种特征作为分类的标准,将经济合同诈骗犯罪分为六种类型。

1. 单一类型

行为人仅采用一种犯罪手段进行合同诈骗,如仅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2. 多重类型

行为人采用多种犯罪手段进行合同诈骗,如同时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

3. 专业类型

行为人以专业技能或知识为基础,进行合同诈骗,如伪造证据。

4. 团伙类型

行为人与他人串通,共同进行合同诈骗。

5. 职务类型

行为人利用其职务便利,进行合同诈骗。

6. 组织类型

行为人以组织形式进行合同诈骗,如以公司、机构等形式进行诈骗活动。

结论

合同诈骗罪作为一种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具有一定的构成要件和表现形式。了解合同诈骗罪的特征和分类,有助于对该罪行的认识和预防。

关键词

合同诈骗、单位犯罪、个人犯罪、中介活动、抵押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

    合同欺诈的认定标准,包括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商品标识欺诈行为、合同主体欺诈行为等。文章还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的特点,如欺诈性邀请、虚假介绍或隐瞒事实等。另外,文章还提到了合同欺诈与合同纠纷的区别,重点强调了行为人是否具有欺骗他人的目的和是否采取了欺骗手

  •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 强制医疗的执行地点

    强制医疗案件的证据提供要求以及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表现。强制医疗案件需要提供包括报案材料、当事人陈述、相关证明材料等在内的证据,而合同诈骗罪则表现为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使用虚假票据作担保等行为特征。

  • 非法集资罪的判断标准
  • 非法集资犯罪如何认定
  • 套路贷已离职人员怎么判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