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包括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诚实信用的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所有权。我国合同法作为民法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范合同欺诈,维护公平、自由、安全、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起着重要作用。合同诈骗罪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交易秩序和竞争秩序,因此刑法单独设立此罪以保护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目的不在于履行合同本身,而在于通过不法手段占有合同标的物或定金。
合同诈骗罪属于诈骗犯罪范畴,其客观构成模式与诈骗犯罪相同。即:行为人通过欺诈手段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处分财产,最终使行为人或第三人获得财产,导致被害人财产损失。合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是行为人在签订或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
虚构事实是指行为人捏造不存在的事实,以此骗取被害人的信任。虚构事实的表现形式包括假冒订立合同所需的身份、伪造法律文件或文书、制造假相等。隐瞒事实真相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掩盖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如隐瞒自己无法履行合同的事实或犯罪意图、隐瞒合同中应告知对方的其他事实。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单位。在司法实践中,需要区分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是自然人还是单位。例如,个人以公司名义实施合同诈骗,或者国有或集体企业租赁给个人经营的企业,承租人利用企业名义诈骗等情形都应认定为个人犯罪。对于以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但实际上谋取利益归属于个人的情况,应将其视为个人犯罪。
因此,是否以单位名义签订、履行合同并不是区分个人合同诈骗与单位合同诈骗的标志。在实践中,应考虑单位犯罪的犯罪意志整体性和利益归属的团体性,优先考量利益归属的团体性。对于以单位名义实施合同诈骗并获得利益的直接责任人员,应以个人犯罪论处。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合同诈骗罪的起诉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受害人需向公安机关报案,经过立案、侦查、审查起诉等环节,最终由法院审理和判决。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他人财物,根据数额和情节不同,可分为多种情形。法律规定相应的刑罚和罚金。
构成欺诈行为的四个要件。首先,欺诈人必须有欺诈的故意,包括陈述虚假事实和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其次,欺诈人必须实施欺诈行为,如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第三,被欺诈人必须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且与合同内容密切相关。最后,被欺诈人必须因错误认识而
合同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包括自然人和单位的处罚规定。自然人根据数额大小和情节严重程度可判处不同刑罚,单位犯合同诈骗罪则需判处罚金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个人合同诈骗和单位合同诈骗的量刑标准也有所涉及,详细阐述了不同数额和情形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