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法学中,合同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合同指的是确立权利和义务内容的协议,包括经济合同、行政合同、劳动合同等。狭义的合同指的是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包括物权合同、身份合同等。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了合同的概念,其中《合同法》第2条规定了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订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而《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了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
在司法实务中,合同可以存在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等。对于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可以视为合同诈骗罪的雏形规定,其中提到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公私财物”的说法。现行刑法将合同诈骗罪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将其归类为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行为。因此,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应该是指反映市场交易内容的债权和物权合同,而不包括行政合同、劳动合同、婚姻合同等。此外,由于刑法中新增了集资、贷款、票据、金融凭证、信用证、信用卡、有价证券、保险诈骗罪等罪名,合同诈骗罪的“合同”自然排除了这些内容。在实践中,利用抵押、质押、合伙、承包、租赁、联营、买卖、加工承揽、保管合同进行诈骗,必然侵犯了国家对合同的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秩序。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是诈骗犯罪分子使用的犯罪手段,也是构成该罪的特征之一。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合同既可以是无效合同,也可以是有效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也可以采用《合同法》规定的其他形式,如摄影、录像、电子邮件等。口头合同应该排除在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之外。《合同法》规定,除即时清结外,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而合同诈骗罪的法条中提到了“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的表述,签订即指签字、订立的意思,因此可以得出合同诈骗罪的“合同”不包括口头合同。在合同诈骗犯罪中,合同的形式和法律效力不影响诈骗犯罪的成立。
房屋租赁合同伪造是否构成犯罪行为。伪造合同属于违法行为,涉及欺骗行为。若利用伪造合同诈骗,需承担刑事责任。签订合同时需确保对方具备主体资格并对合同内容审查。合同伪造构成合同诈骗,可要求返还手续费并进行签名的笔迹鉴定。相关法律知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共同犯罪中赃款退缴的问题。案情涉及多人共同实施合同诈骗行为,骗取被害人160万元。在退赔责任上,存在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应按各自违法所得数额退赔,另一种认为应按共同犯罪行为获得的违法所得总额承担连带退赔责任。文章支持第二种观点,并详细分析了其合理性及具
合同犯罪的情形,包括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等,并介绍了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文章还提供了合同诈骗的防范措施,建议在签订合同时详细了解对方经营范围、核实人员单位真实性、注意交易过程中的反常现象等,以避免受骗。
合同诈骗罪的相关内容。合同诈骗罪涉及签订虚假合同并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和认定方法根据《刑法》第224条规定。诈骗数额认定应考虑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合同标的数额可作为量刑情节。文章还列举了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其他情形,如携带对方财产逃跑、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