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各种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常见的诈骗手段包括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使用虚假的票据或产权证明作担保、诱使对方签订合同但没有履行能力、收受财物后逃逸等。
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常见的合同诈骗手段包括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使用虚假的票据或产权证明作担保、诱使对方签订合同但没有履行能力、收受财物后逃逸等。
票据诈骗罪是指行为人利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以金融票据为工具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常见的票据诈骗手段包括使用伪造、变造的汇票、本票、支票、冒用他人的票据、签发空头支票或与预留印签不符的支票、出票人签发无资金担保的汇票、本票或虚假记载等。
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的区别主要在于犯罪手段和侵犯对象。合同诈骗罪主要通过签订、履行合同的方式骗取财物,而票据诈骗罪则是通过使用伪造、变造的票据骗取财物。此外,合同诈骗罪侵犯了国家的合同管理制度,而票据诈骗罪侵犯了国家的票据管理秩序。被骗人在合同诈骗罪中往往自愿交出财物以履行合同,而在票据诈骗罪中往往被骗人误以为交易已完成。
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利用空头支票或伪造的汇票骗取财物,将触犯多个刑法规定,此时发生法条竞合。根据刑法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一般应以票据诈骗罪定罪处罚。如果两罪包容,则依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处理;如果两罪交叉,则从一重处罚。由于票据诈骗罪的法定刑较高,选择以票据诈骗罪定罪处罚是合理的。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协议,不包括劳动合同和行政合同等非合同法意义上的合同。因此,利用劳动合同、行政合同等进行诈骗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而应定为诈骗罪。典型案例包括皮包公司通过收取保证金等方式骗取应聘人员财物的行为。
利用法院裁判进行诈骗的行为表现为行为人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方式,通过民事裁判骗取对方财物。与一般诈骗罪相比,利用法院裁判诈骗具有特殊性:意思表示不同,受害人往往知道事情真相但被迫执行判决;被骗对象不同,受害人不是被骗人,而是审判机关。此外,利用法院裁判诈骗与帮助伪造证据罪构成牵连关系,应从一重处罚,定为诈骗罪;与伪造证据罪不构成牵连关系,因为在民事诉讼中伪造证据不应追究刑责。
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和借记卡。针对信用卡,刑法对其设立了特殊罪名;而对于借记卡则没有。以拾得他人借记卡后冒名取款为例,分析诈骗罪与侵占罪、信用卡诈骗罪及盗窃罪的关系显得必要。
拾得借记卡冒名取款不构成侵占罪,因为侵占罪要求拒不退还或拒不交出被侵占财物,而拾得借记卡后并没有拒不返还的情况。此外,侵占罪要求被侵占的财物是可以直接或等同于现金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财物,而借记卡只是一个财物载体,本身并不具备使用价值。
利用借记卡而非信用卡进行冒用他人财物的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的目的在于惩治恶意透支、滥用信用卡透支功能的行为。
盗窃他人信用卡后使用构成盗窃罪。盗窃罪的特点是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盗窃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符合该特点。然而,盗窃罪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发生交叉竞合,应根据定罪原则从一重处罚,定为盗窃罪。
合同无效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并不会影响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具备特定的情形,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等。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虚假债权转让是否构成刑事责任。根据刑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虚假债权转让若构成合同诈骗罪则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等。另外,公司债权转让个人需要满足有效存在的债权、双方的合意、债权可让与性和转让通知等
合同诈骗罪的相关内容。合同诈骗罪涉及签订虚假合同并骗取对方财物的行为,其构成要件和认定方法根据《刑法》第224条规定。诈骗数额认定应考虑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合同标的数额可作为量刑情节。文章还列举了构成合同诈骗罪的其他情形,如携带对方财产逃跑、挥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