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类似之处,主要通过判断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来区分罪与非罪。然而,对于非法占有的法律特征和构成要件,存在一定的分歧,给定罪带来困惑。
为了准确划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律师整理了以下识别要点和注意事项: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构成既包括单位又包括个人。单位犯与自然人犯在司法中存在以下区别:
1.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主体不同;
2. 行为人是否为单位利益、体现单位整体意志,实施合同诈骗罪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否为单位利益,客观上所得利益是否归属单位;
3. 单位犯罪中,如果个人有部分分赃,即有单位人员将合同诈骗所得财物的一部分归单位所有,一部分归个人所有,则应根据法律规定的构成和共同犯罪情况认定。
在多个主体、多个法律关系并存的情况下,行为人在单次业务中使用欺诈手段,将另一方持有的财物占为已有并处分。在分析此行为时,应考虑具体背景、业务联系过程和其他第三方的利益参与。合同诈骗罪是行为与结果的有机整体,应同时重视对规范的违反和对利益的侵犯两方面。
如果行为人获得财物后进行了履行合同的努力,并非签订合同后听任不管,或采取转移、隐匿资产等手段,使合同根本不能履行或不具备履行条件,应推定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为人将获取的财物投入履行行为或履行中介活动,而不是用于挥霍、偿还债务或携款逃匿,即使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也难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不应作为合同诈骗罪处理。
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了欺诈手段,但受害人通过商业运作和经营活动获得了收益,合同目的得以实现,且未受到损失,应基于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分析,不以个人手段作为判断标准。合同诈骗罪保护的客体是财产权,而不是交易中的诚实信用,因此如果没有造成另一方当事人财产损失,不应以合同诈骗罪追究责任。
行为人骗取财物后没有从事非法活动,而是用于履行合同以外的正当用途的情况下,应慎重评价。对于合同骗用行为,应区分临时骗用与长期占用拒不归还。临时骗用是指行为人想利用合同作应急之用,渡过困难期后归还,并无永久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长期占有不还是指行为人长期拖欠与占用他人财物,即使口头上承诺履行,事实上以各种理由拖延或搪塞。对于长期占有不还的行为,虽然他人的财物所有权表面上没有明显被剥夺,但实际上已经占有他人财物,因此可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伴随合同制度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经济犯罪,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违反了国家管理制度,必须予以打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禁止或避免欺诈行为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合同诈骗行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民事手段和刑法手段,维护合同关系的稳定,保护被害人的利益。
合同诈骗罪的定义、刑事责任及相关知识。合同诈骗罪是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欺骗手段非法占有对方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合同诈骗罪的刑事责任依据情节轻重划分。此外,《刑法》修正案七对合同诈骗罪进行了补充,特别涉及到传销活动的相关规定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医院欺诈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医院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罪而是构成诈骗罪,需承担刑事责任。文中还详述了合同诈骗与诈骗的定义及相应处罚,并简要介绍了医疗保险报销的条件。
强制医疗案件的证据提供要求以及合同诈骗罪的具体表现。强制医疗案件需要提供包括报案材料、当事人陈述、相关证明材料等在内的证据,而合同诈骗罪则表现为虚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使用虚假票据作担保等行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