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类似之处,主要通过判断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来区分罪与非罪。然而,对于非法占有的法律特征和构成要件,存在一定的分歧,给定罪带来困惑。
为了准确划分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律师整理了以下识别要点和注意事项:
合同诈骗罪的主体构成既包括单位又包括个人。单位犯与自然人犯在司法中存在以下区别:
1. 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主体不同;
2. 行为人是否为单位利益、体现单位整体意志,实施合同诈骗罪的行为在主观上是否为单位利益,客观上所得利益是否归属单位;
3. 单位犯罪中,如果个人有部分分赃,即有单位人员将合同诈骗所得财物的一部分归单位所有,一部分归个人所有,则应根据法律规定的构成和共同犯罪情况认定。
在多个主体、多个法律关系并存的情况下,行为人在单次业务中使用欺诈手段,将另一方持有的财物占为已有并处分。在分析此行为时,应考虑具体背景、业务联系过程和其他第三方的利益参与。合同诈骗罪是行为与结果的有机整体,应同时重视对规范的违反和对利益的侵犯两方面。
如果行为人获得财物后进行了履行合同的努力,并非签订合同后听任不管,或采取转移、隐匿资产等手段,使合同根本不能履行或不具备履行条件,应推定行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如果行为人将获取的财物投入履行行为或履行中介活动,而不是用于挥霍、偿还债务或携款逃匿,即使未能完全履行合同义务,也难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不应作为合同诈骗罪处理。
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和履行合同过程中使用了欺诈手段,但受害人通过商业运作和经营活动获得了收益,合同目的得以实现,且未受到损失,应基于行为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情况进行分析,不以个人手段作为判断标准。合同诈骗罪保护的客体是财产权,而不是交易中的诚实信用,因此如果没有造成另一方当事人财产损失,不应以合同诈骗罪追究责任。
行为人骗取财物后没有从事非法活动,而是用于履行合同以外的正当用途的情况下,应慎重评价。对于合同骗用行为,应区分临时骗用与长期占用拒不归还。临时骗用是指行为人想利用合同作应急之用,渡过困难期后归还,并无永久占有对方财物的目的。长期占有不还是指行为人长期拖欠与占用他人财物,即使口头上承诺履行,事实上以各种理由拖延或搪塞。对于长期占有不还的行为,虽然他人的财物所有权表面上没有明显被剥夺,但实际上已经占有他人财物,因此可以推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合同诈骗罪是一种伴随合同制度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经济犯罪,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违反了国家管理制度,必须予以打击。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全禁止或避免欺诈行为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合同诈骗行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民事手段和刑法手段,维护合同关系的稳定,保护被害人的利益。
合同无效与合同诈骗罪的关系以及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合同无效并不会影响对合同诈骗罪的认定,合同诈骗罪具备特定的情形,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财物等。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包括返还财产、折价补偿和赔偿损失等。
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认定问题,主要围绕合同诈骗罪中“合同”的性质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展开。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性质应参照现行《合同法》的合同范围。同时,探讨了在经济转型时期一些合同当事人的行为如何认定,特别是在没有资金情况下依靠虚构事实骗取资金的情况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刑事第二审中的辩护意见。首先,针对一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关于被告人是否犯有合同诈骗罪的争议点,并指出一审判决在证据采信上的错误。其次,阐述了被告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的原则,包括不受诉讼阶段、罪行轻重、案件调查情况和认罪态度的限制,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