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签定ERP合同时,企业应当注意售前顾问的口头承诺与合同规定的任务是否一致。售前顾问的口头承诺没有法律效力,只有合同才能作为法律依据。因此,企业应当将所有希望ERP厂商完成的任务明确地写进合同,以避免期望混乱。
企业在签订ERP合同时,应当注明《ERP项目建议书》具有与ERP合同同等的法律效益,以确保项目建议书中提到的内容能够在未来的ERP系统中实现。
企业在合同中应明确规定所有的顾问必须经过考核与认可后方可上岗,对于资深顾问的更换必须要经过企业的同意。如果由于顾问能力导致的项目拖延,ERP厂商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确定二次开发的大致范围,并与ERP厂商确定开发费用的范围,将必要的条款写进合同里,以防止日后陷于被动。
企业在签署ERP合同前,必须要将项目上线的标准以及未来可能出现责任事故赔偿原则写清楚。无论是企业方出错,还是ERP厂商出错,如果有明确的合同赔偿原则在,就不会出现争议。
企业在选择ERP厂商时,应该审查其合同履行状况和能力,了解其销售人员的工作习惯和个人品德,以避免合同欺骗。
企业应该分别签订《软件许可合同》、《实施服务合同》、《培训合同》、《维护服务合同》等多个合同,以防范合同风险。同时,要对付款交期、项目交付标准、违约条款等进行具体化。
企业应加强ERP选型团队的合同风险识别能力,研究ERP合同条件和ERP厂商实施的典型案例,使项目成员认识到合同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企业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ERP厂商未执行履约的违约责任,以保证自身权益。合同履约保证金是企业对ERP厂商最有威慑力的武器之一,也是企业制约ERP厂商实施行为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企业在签订ERP合同时应主动了解和防范ERP合同中的陷阱,通过审查合同履约能力、严格审查合同条款、增强合同风险防范意识和明确合同的终止、变更与违约责任,以减少合同风险。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
伪装诈骗、代购诈骗、二维码诈骗、盗号诈骗、点赞诈骗、招聘诈骗、爱心传递诈骗和招嫖诈骗等常见诈骗手段及其特点。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涉及金钱关系的陌生人要保持警惕,谨慎参与网络活动和交易,选择正规渠道进行求职和购物,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不健康行为。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其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大公害,呈现出智能化、职业化等发展趋势。文章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和合同刑事欺诈的含义、特征以及两者的异同点,旨在提高公众对合同欺诈的认识,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