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 > 买卖合同中的陷阱及欺诈行为及风险防范

买卖合同中的陷阱及欺诈行为及风险防范

时间:2024-12-01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932

买卖合同中的诈骗行为

一、主体资格和实际履行能力

买卖合同中的欺诈行为主要包括主体没有订立合同的资格和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具体表现为:

1. 订立合同的一方没有提供法人资格证明。

2. 合同一方提供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为副本或复印件,是伪造的证明。

3. 合同一方提供了正式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其实际虚报注册资本,无实有资金,并没有实际履行能力。

4. 合同一方在订立合同时虽提供了正式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因未参加工商局年检已被吊销营业执照。

二、代理权限超越和代理权受权期限

在买卖合同的签订中,常常出现代理人以被代理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情况。代理人所签订的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应由被代理人承受,但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或代理权受权期限已届满后所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由行为人承担。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可能会给合同另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失。因此,对代理人签订合同应对其代理权进行了解。对于对方业务员或经营管理人员单位订立的合同,应注意了解对方的授权情况,包括授权期限、授权范围、所开立介绍信的真实性对非法定代表人的高级管理人员,如副总经理、董事长等,应了解其是否具有代表权。

三、法律禁止或限制流通物

在买卖活动中,当事人不了解买卖物品在法律上有无限制、禁止买卖的规定,盲目签订合同却因标的物为法律禁止流通物或限制流通物,而导致合同的无效。

四、恶意履行合同

签订了一份内容齐备、详尽完善的合同并不代表没有任何风险,在实际履行中有可能出现恶意履行的情况。一般表现为:

1. 借口产品质量差面拒付货款。

2. 产品有质量问题面故意不告知。

3. 在发生多交货时不予通知。

4. 在对方履行不符合约定时,不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

对合同进行恶意履行的情况非常复杂,但在订立合同时如能进行积极的事前防范将极大减少合同风险。如,对对方当事人的资信有所怀疑,就尽可能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另外在合同履行中出现问题,应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并保留相关证据。积极行使诉讼权通过人民法院保护自己的权利,以免因超过诉讼时效面蒙受损失。

五、虚开支票,套取货物

虚开支票是一种常见的欺诈行为,主要形式包括开具不实面额的支票和故意制造障碍使支票不能兑现。防止虚开支票的欺诈有两个方法较有效:

1. 款到会货:根据支票转账所需时间,要求买方款到到卖方账面上才交货。

2. 直接到出票人开户银行去持票入账,马上就能知道支票能否兑现,如能兑现即行转账,如被拒付可以立即停止发货,从而避免损失。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案情

    王小姐夫妇通过中介公司购买深圳市南山区某小区房产的经过。签订合同后,由于中介公司与售房人的纠纷,导致房产不能买卖。王小姐夫妇试图索要定金,但中介公司拒绝退还,并以各种手段欺骗他们。最后,王小姐夫妇发现中介公司的欺诈行为并得知房产不能交易的真实原因,感

  •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合同诈骗罪存在的瑕疵和争议,包括合同的定义、欺诈行为的要件以及损失的计算等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明确合同的定义、明确欺诈行为的要件和统一损失的计算标准等解决方法。旨在促进执法者正确理解和执行合同诈骗罪,维护公平和诚信的商业交易环境。

  • 欺诈的概述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

  • 合同欺诈的定义与分类
  •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