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 > 如何界定 合同诈骗中的主观故意的

如何界定 合同诈骗中的主观故意的

时间:2025-01-18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944

如何确定合同诈骗中的主观故意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研究合同诈骗罪的意义

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在研究合同诈骗罪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于确定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与其他罪行的区别以及量刑的轻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有利于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合理分类

合理地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分类是研究和应用非法占有目的的必要条件。合理分类应具有法律意义。例如,有学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阶段包括事前故意、事中故意和事后故意。另一些学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及其产生的时间是确定合同具有诈骗性还是合法的标准。以上种种观点证明,将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分为不同阶段进行分类有助于深入探讨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并有助于全面发现和应用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的特征。

(二) 有利于澄清对“合同诈骗犯罪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的争论

关于“合同诈骗犯罪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的争论是需要澄清的。在合同诈骗犯罪中,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不仅有认识,而且希望并追求这一结果的发生,符合直接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两个特征。因此,合同诈骗犯罪不能由间接故意构成。

(三) 有利于准确定罪

首先,在区分合同诈骗罪与侵占罪时,研究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侵占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特点,一些学者提出侵占罪与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不同。司法人员结合案例认为,诈骗、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于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前,而侵占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往往产生于合法占有行为之后。陈*宝对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进行研究认为,在侵占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不可能产生在持有他人财物之前,而诈骗罪、盗窃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只能产生在持有、控制他人财物之前。

其次,确定罪与非罪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非法占有行为的行为人应构成合同诈骗犯罪。然而,由于立法不完善等原因,有些行为不能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在我国目前尚未规定“侵犯债权罪”的情况下,有些行为人在掌握控制他人财物之后才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只能按一般的经济纠纷来处理。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 欺诈的概述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

  •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伪装诈骗、代购诈骗、二维码诈骗、盗号诈骗、点赞诈骗、招聘诈骗、爱心传递诈骗和招嫖诈骗等常见诈骗手段及其特点。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涉及金钱关系的陌生人要保持警惕,谨慎参与网络活动和交易,选择正规渠道进行求职和购物,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和不健康行为。

  •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指出其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一大公害,呈现出智能化、职业化等发展趋势。文章介绍了合同民事欺诈和合同刑事欺诈的含义、特征以及两者的异同点,旨在提高公众对合同欺诈的认识,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关注与重视。

  • 如何界定 合同诈骗中的主观故意的
  • 单位合同诈骗罪中责任人的量刑?
  • 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及量刑标准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