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在研究合同诈骗罪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于确定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与其他罪行的区别以及量刑的轻重有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地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分类是研究和应用非法占有目的的必要条件。合理分类应具有法律意义。例如,有学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阶段包括事前故意、事中故意和事后故意。另一些学者认为,非法占有目的及其产生的时间是确定合同具有诈骗性还是合法的标准。以上种种观点证明,将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分为不同阶段进行分类有助于深入探讨合同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并有助于全面发现和应用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的特征。
关于“合同诈骗犯罪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的争论是需要澄清的。在合同诈骗犯罪中,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不仅有认识,而且希望并追求这一结果的发生,符合直接的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两个特征。因此,合同诈骗犯罪不能由间接故意构成。
首先,在区分合同诈骗罪与侵占罪时,研究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侵占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特点,一些学者提出侵占罪与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不同。司法人员结合案例认为,诈骗、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产生于行为人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之前,而侵占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往往产生于合法占有行为之后。陈*宝对非法占有目的产生的时间进行研究认为,在侵占罪中,非法占有目的不可能产生在持有他人财物之前,而诈骗罪、盗窃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只能产生在持有、控制他人财物之前。
其次,确定罪与非罪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了非法占有行为的行为人应构成合同诈骗犯罪。然而,由于立法不完善等原因,有些行为不能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在我国目前尚未规定“侵犯债权罪”的情况下,有些行为人在掌握控制他人财物之后才产生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意图,只能按一般的经济纠纷来处理。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盗窃既有既遂,又有未遂,分别达到不同量刑幅度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处罚;达到同一量刑幅度的,以盗窃罪既遂处罚。(二)以珍贵文物为盗窃目标的;
以虚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我国《刑法》第224条规定,犯合同诈骗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 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
研究“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对认定合同诈骗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及量刑轻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合理的标准对非法占有目的进行分类,是研究和运用非法占有目的的需要。(二)有利于澄清对“合同诈骗犯罪能否由间接故意构成”的争论。
诈骗类犯罪是典型的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行为方式和犯罪手段各异,罪名和量刑也截然不同。目前,有几种诈骗犯罪行为比较常见并且经常被混淆,主要包括: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票据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和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通常情况下,合同诈骗罪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