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合同法 > 合同欺诈 > 合同欺诈方式及预防 > 区分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界限的实践标准

区分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界限的实践标准

时间:2024-04-02 浏览:2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55946

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四点

一、履约能力的判断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履约能力指合同当事人按照合同规定履行合同义务的能力。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只有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却与一方或多方签订了超过自己履约能力的合同,那么行为人签订合同的主观目的往往是为了骗取对方财物。

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不能仅仅看签约时行为人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客观实际条件。有时行为人在签约时可能并不具备履行合同的条件,但在合同履行期内却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收入,或者得到第三方的帮助,能够找到确实可靠的货源或资源。这样的情况下,也应认为行为人具有履约能力。然而,这些因素必须是确实可靠的,而不是一种动摇不定的虚假可能性。

例如,被告人韩某在某案中明知公司没有钢材却谎称可以提供,并骗取了对方的预付款。这种谎称许诺就是一种动摇不定的虚假可能性。

二、履约行为的观察

在合同纠纷中,合同双方通过履行各自的义务来行使各自的权利,以实现各自的经济目的。如果行为人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只想行使自己的权利以获取某种利益,那么这种利益的获得就是不正当的。

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在签订合同时就没有履行合同的诚意,他们利用欺骗手段骗取对方信任并签订合同后,会将精力用在如何骗取合同定金、预付款或合同标的物上,而不是为履行合同作努力。即使有一些履行合同的行为,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决不是真心诚意地按照合同规定完全履行合同。履行一小部分合同的目的是为了骗取更多的财物。

相比之下,在合同纠纷中,一般当事人都会积极认真地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即使在签订合同时有某种程度的欺诈行为,但在合同签订后,他们往往是想方设法、尽各种努力去履行合同。即使最终无法履行合同,也不是行为人的本意。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目的是通过履行合同来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不是非法占有对方财物。

三、财物流向的观察

一般情况下,合同纠纷的当事人一旦根据合同约定取得标的物,或者对方支付的预付款、定金之后,都会将其投入正常的经营活动中,努力履行自己的义务。然而,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则将签订合同视为骗取财物的手段。他们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于骗取对方的货款、货物、定金和预付款。

因此,一旦这些行为人取得对方的财物,就会将其用于非正常途径,根本不会用于履约行为。犯罪分子往往将骗得的财物挪作他用,或者个人挥霍,甚至用于连环诈骗。有些行为人虽然会将部分财物用于履约行为,但大部分财物仍会挪作他用,目的是为了欺骗对方,掩盖其骗取财物的真实目的。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案情

    卞某军作为盐城市某电力电信公司前法定代表人的行为及其引发的法律纠纷。卞某军伪造印章、函件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并追缴违法所得。

  • 本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及民事欺诈行为的界限。对于内容真实的合同,如果行为人以超出履约能力签订合同并设法履行,则不能认定为诈骗罪;若未履约则可能有诈骗意图。半真半假的合同,如行为人有履约意图并为履行努力,则不能认定为诈骗;若无履约能力借名行骗,则应以合同

  •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

    合同诈骗犯罪的常见手段,包括使用虚假证明材料欺骗他人签订合同、虚构购销产品等名目诱骗他人并立即逃跑、利用媒体发布虚假广告冒充国家机关单位诈骗、使用虚假票据等作为担保诱骗对方签订合同以及先履行小额合同骗取大额钱财等连环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达到

  • 欺诈的概述

    欺诈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法律后果。欺诈是一种故意行为,目的是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在法律上,欺诈行为可能导致民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合同无效情形中的欺诈行为,通常涉及损害国家利益或欺骗消费者等行为。欺诈行为的构成需要包括欺诈方的故意行为、受欺诈方的错误意

  • 伪装诈骗:警惕陌生人的金钱关系
  • 合同欺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合同欺诈构成刑事犯罪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