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当合同在订立时显失公平时,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进行变更或撤销。
根据合同法第55条第一款的规定,具有撤消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消原因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撤消权,则撤消权消失。
因此,撤消权的行使期限为一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发生即撤消原因之日起计算,若当事人未行使撤消权,则撤消权在除斥期满后消失。
对于分期付款买卖合同,根据合同法第167条的规定,出卖人解除合同时,可以要求买受人支付标的物的使用费用。因此,在我国,分期付款买卖合同的出卖人不能扣留买方已支付的价款,对超过使用费的部分应返还给买方。
表示合同不可撤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最直接和明确的方式是要约人在要约中做出有效的声明,例如“这是一个确定的要约”、“我们坚持我们的要约直到收到贵方的回复”等。此外,还可以通过要约人的其他陈述或行为来推断。
对于规定的承诺期限,通常认为,如果当事人所在的法律体系规定了承诺期限的要约为不可撤销的要约,可以推断该要约为不可撤销。如果当事人所在的法律体系规定承诺期限不足以表明要约的不可撤销性,可以推断该要约并非不可撤销的。通则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个例子是,一家旅行社在发送的小册子中通知游客将组织新年度假旅游,并敦促游客在通知后3天内预订,否则可能没有剩余名额。这个声明本身并不表示在这3天内该要约不可撤销。
第二个例子是,甲准备建楼,向乙发出要约,其中声明:“9月1日后价格和其他条件将失效”。如果甲与乙属于同一法律体系,如果该法律体系认为该声明表明了要约的不可撤销性,则要约不可撤销;如果该法律体系认为该声明并不能表明要约不可撤销,则要约并非不可撤销的。
合同私自修改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合同法,当事人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因重大误解或显失公平的合同,特别是在受欺诈、胁迫等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同时,当事人需注意撤销权的消灭情形,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撤销权是指债权人根据法律规定,有权解除与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四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撤销权的除斥期间为一年。即
除斥期间指民法对形成权行使的时间限制,其与诉讼时效存在相似之处,但又有根本的不同,必须严格区别两者的界限。关于一年或者五年的性质问题,因撤销权实质上是一种形成权,对于形成权的行使期间通常一般是规定其为除斥期间,因此,五年是一个不变期间,而一年本身也是
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该条规定的是撤销权的消灭。所谓除斥期间,为法定的权利存续期间,因该期间经过而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效果。所谓撤销权,是指撤销权人依其单方意思表示,使合同等法律行为溯及既往地消灭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