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押合同不具备生效要件的,依其欠缺的要件不同,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
(一)抵押合同主体不适格的法律后果。
抵押合同主体不适格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抵押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二是抵押人对抵押物没有处分权。如果当事人不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例如,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以其财产为他人债务设定抵押,如果未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该抵押合同不发生效力;再如,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在没有企业法人书面授权的情况下,其作为抵押人与他人签订的抵押合同也应属无效。因抵押人不具备相应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从而导致抵押合同无效,抵押人对此有过错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如果抵押当事人对抵押的财产没有处分权,其设定抵押权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该行为是否有效应视其是否得到真正权利人的追认,未经追认的,抵押权的设定无效,但并不因此而影响抵押合同的效力,抵押人应承担违约责任。
(二)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法律后果。
意思表示不真实,是指当事人的外部表示行为与其内心意思不一致,或者意思表示不自由而言。意思与表示的不一致分为故意的不一致与无意的不一致。在故意不一致的情形,如抵押人与抵押权人恶意串通,以其财产设定虚假抵押权以逃避债务的,对此应认定双方签订的抵押合同无效;在无意不一致的情形,如当事人因重大误解签订的抵押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在依法撤销之前,该抵押合同应属有效。意思表示不自由包括欺诈和胁迫两种情形。当事人因受欺诈或胁迫而签订的抵押合同,属于可撤销的合同,该抵押合同自撤销之日起无效。
(三)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后果。
抵押合同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禁止性规定的,该抵押合同无效,有过错的抵押当事人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双方当事人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例如,抵押人以禁止流通的物(毒品、枪支弹药等)设定抵押,则抵押合同不仅无法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而且也不存在当事人补正的问题,当事人对此还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抵押合同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的,与违反法律的结果相同。
(四)违反标的确定与可能的法律后果。
抵押合同标的不确定就是指抵押权不确定,表现在抵押物不确定与抵押权所担保的债权不特定两个方面。例如,抵押合同欠缺抵押物条款,或者当事人对抵押担保的债权没有约定以及约定不明确等。抵押合同标的不可能则是指当事人通过合同设定的抵押权无法实现、不可能实现而言。如果抵押合同的标的不确定,抵押合同无法发生法律效力;如果抵押合同的标的不可能,抵押合同亦不生效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依民事行为之本质,其内容不确定,不能据以划定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范围;以不可能事项为民事行为内容,违反民事行为制度之本旨。因此,民事行为的内容必须确定和可能,为题中应有之义。
借款合同的详细内容,包括借款金额、用途、期限、提款和还款的时间与方式、利率和计息方式、担保事项以及借款人的承诺等内容。双方需遵守合同规定,确保借款的合法合规使用,按时履行还款义务。
民间借贷中举证责任的划分问题。债权人需要证明借贷合意和款项交付等法律要件事实,而债务人则需要证明债权受到妨害或受制约以及债权已经消灭或部分消灭等事实。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需要承担不同的举证责任,包括合同订立、生效、变更、履行等方面的举证责任。
运输合同的生效条件,包括要约和承诺的生效条件。运输合同的法律效力需要满足当事人具备缔约能力、意思表示真实等要件。合同生效前必须合法、明确并具有履行可能性。同时,运输合同具有法定化和专门化的特点,与一般民事合同存在差异,存在诸多订立、效力和履行的规则值
抵押合同的形式与内容。抵押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但书面形式并非抵押合同的成立要件,仅具有证据效力。抵押合同的内容包括被担保主债权的种类与数额、债务人履行期限等要素,并可根据具体情况约定其他相关事项,以确保合同内容清晰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