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规范商业特许经营行为,并根据我国入世承诺,商务部于2004年12月30日发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措施》,该措施自2005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国内市场流通范围的法律系统尚不完善,特别是缺乏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目标的基础法《反垄断法》。因此,加强对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的研究,特别是对参与商业特许经营体系的中小企业的保护至关重要。
商业特许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集中在特许经营合同上。因此,有必要对商业特许经营合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从立法思路上看,我国的商业特许经营立法仍然沿袭管理思路。相比之下,发展较快的日本更注重激励经营模式和支持企业。日本在1973年颁布的《中小零售业振兴法》中并没有事先设定特许人的资格要求,也没有强制要求特许经营合同采用固定的格式,而是对特许人应公开的信息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为加盟者提供必要的判断依据。如果出现虚假信息等问题,政府采取的行政手段相对较为温和,主要以行政指导为主,对曝光虚假信息的企业持谨慎态度。由此可见,商业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其包含的内容才是加盟者和特许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相比之下,刚刚发布和实施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措施》在特许经营合同和信息披露两个方面的规定仍然较为薄弱(具体内容将在下文进一步阐述)。
从商业角度来看,商业特许经营合同是被特许人和特许人作为独立法人分别承担各自义务所签署的合同。被特许人应明确其自身的独立法人地位,自行投资,自主经营,避免对特许人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同时,被特许人还应认识到,即使成为加盟店,也不一定立即盈利,经营步入正轨需要时间,而且经营中仍存在商业风险。因此,被特许人在对特许经营合同的约束条件和义务有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前提下,再签署合同。
商业特许经营合同通常是特许人根据规定拟定的统一格式合同,并且通常不少于3年。因此,作为加盟者的被特许人应在充分了解合同的实际内容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签约。日本的《中小零售业振兴法》对此作出了如下规定:“本法的对象,即特定连锁加盟事业中,连锁店总部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加盟者明示连锁店总部的业务概况、合同的主要内容等信息,并有任务加以阐明。”随着实践中特许经营合同的不断完善和复杂化,以及合同纠纷事件的增加,这类强制公开信息的要求已经从过去的7条逐步增加到了22条。同时,日本还基于《阻止垄断法》,公正交易委员会颁布了《制止垄断法在加盟连锁事业方面的规定》(2002年4月24日修订),建议在签约时明示加盟连锁指导方针中包含的事项。这一规定不仅适用于商业零售企业,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零售业和餐饮业。此外,日本连锁经营协会规定:根据“自愿原则”,加盟时各连锁店总部也可以有一段时间的考虑期(不少于7天),已经登记注册的信息可以有偿查阅。
甲、乙双方关于技术合作协议的具体内容。协议包括技术使用和销售范围、技术秘密保护、技术指导、技术情报和资料的提交、验收标准和方法、技术使用费、合作方式、合作期限等方面的详细条款。同时,双方商定后续技术改进及归属,并就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等事项作出约定。
合同订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合同条款。在签约前,应审查合同相对方的资格和履约能力,采取书面形式并选用标准合同范本。合同内容应合法并充分保护自身权益。文中详细说明了产品名称、数量、价格、质量与技术标准、产品包装、收货事项、付款方式等合同条款,并强调了审查
漳浦英语培训市场的教学协议内容。协议规定了学习周期、时间、费用、类型及双方的权责等。甲方提供合格的教师、学习场所和辅助教学资料,并保证教学效果。乙方需按时交学费、保证完成学习任务,并不得将内部资料外泄。协议自双方签字盖章起生效,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
采购协作服务协议的具体内容,包括甲方的权利与义务以及乙方的权利与义务。甲方享有贸易信息、项目管理、网络推广等权利,并承担保密条款、样品提供、企业资料真实等义务。乙方负责市场开发、项目管理、服务平台提供等任务。此外,文章还涉及指定供应商商务服务费的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