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案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就迟延履行债务利息计算的基数、期间、利率方面产生了争议。其中,关于迟延履行期间起点的确定,有人主张以执行通知书确定的履行期间来计算执行期间逾期付款利息。
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的。执行通知书是在义务人逾期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后,申请人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后,法院向义务人发出的敦促并限期履行的法律文书。因此,执行通知书所确定的时间与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如果按照执行通知书的时间来确定迟延履行利息的起点,将会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有损生效判决、裁定及其他法律文书的严肃性。
因此,我们认为迟延履行期间应从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期限届满的次日起算,至给付之日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3条也对此作出了规定。
对于中止执行的期间是否应计入迟延履行期间的问题,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存在分歧。
执行实践中一般认为,迟延履行期间指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被执行人应履行给付金钱之期间届满后,至其实际给付申请执行人之间的期间。因此,应将案件中止阶段的期间计入迟延履行的期间。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中止执行的期间不应计入迟延履行期间。
我们认为,民诉法第229条的立法宗旨主要在于惩罚性,惩罚故意欠债不还的行为。因此,被执行人的迟延履行事实发生后,是否适用迟延履行债务利息,要看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是否由主观意愿造成。若不加区分一概以执行中止为由不计算迟延履行债务利息,将容易给被执行人通过法律程序拖延义务履行,难以真正保障债权人的权利。
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被执行人在仲裁裁决生效后,通过提起申请撤销仲裁之诉导致执行中止,被驳回后又申请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导致执行暂缓,执行工作的暂停均系被执行人主观行为所引起的,也是符合其主观意愿的。因此,本案的执行暂停期间应当计入迟延履行期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4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是指在按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计付的债务利息上增加一倍。
然而,在执行实践中,由于对“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的规定不十分明确,导致不同的执行人员有不同的理解。
疫情下合同履行的问题,特别是租房合同的解除条件。如果只是暂时影响合同履行,可以通过延期履行实现合同目的,不能解除租房合同。只有在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时,如因疫情导致无法使用期限超过租期的大比例时间或超过租期,当事人才能解除合同。根据《合同法》
违约责任中履行不能的各种情形和具体分类,包括主观与客观、自始与事后、全部与部分等不能的情形。同时,文章还讨论了拒绝履行、迟延履行和不完全履行等违约行为的具体表现和特点。此外,文章还介绍了债权人违约的构成条件之一——债权人迟延的情形和构成要件。
不同情况下债务人无法履行合同时的处理方式。对于非因债务人原因造成的违约,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可免除实际履行责任;对于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造成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债务人需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行使抗辩权和保全措施等具体补救措施,
代为清偿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债务的性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约定、债权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等。涉及专有性质的债务一般不适用代为清偿。代为清偿需注意合同关系的消灭、债务人的权利等。从债权人与第三人关系考察,涉及清偿代位制度、委托合同等。第三人的权利与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