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案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就迟延履行债务利息计算的基数、期间、利率方面产生了争议。其中,关于迟延履行期间起点的确定,有人主张以执行通知书确定的履行期间来计算执行期间逾期付款利息。
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妥的。执行通知书是在义务人逾期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后,申请人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后,法院向义务人发出的敦促并限期履行的法律文书。因此,执行通知书所确定的时间与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如果按照执行通知书的时间来确定迟延履行利息的起点,将会损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有损生效判决、裁定及其他法律文书的严肃性。
因此,我们认为迟延履行期间应从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期限届满的次日起算,至给付之日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3条也对此作出了规定。
对于中止执行的期间是否应计入迟延履行期间的问题,法律和司法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在实践中存在分歧。
执行实践中一般认为,迟延履行期间指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被执行人应履行给付金钱之期间届满后,至其实际给付申请执行人之间的期间。因此,应将案件中止阶段的期间计入迟延履行的期间。
然而,也有观点认为,中止执行的期间不应计入迟延履行期间。
我们认为,民诉法第229条的立法宗旨主要在于惩罚性,惩罚故意欠债不还的行为。因此,被执行人的迟延履行事实发生后,是否适用迟延履行债务利息,要看被执行人不履行义务是否由主观意愿造成。若不加区分一概以执行中止为由不计算迟延履行债务利息,将容易给被执行人通过法律程序拖延义务履行,难以真正保障债权人的权利。
根据本案的具体情况,被执行人在仲裁裁决生效后,通过提起申请撤销仲裁之诉导致执行中止,被驳回后又申请仲裁裁决不予执行导致执行暂缓,执行工作的暂停均系被执行人主观行为所引起的,也是符合其主观意愿的。因此,本案的执行暂停期间应当计入迟延履行期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4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是指在按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计付的债务利息上增加一倍。
然而,在执行实践中,由于对“银行同期贷款最高利率”的规定不十分明确,导致不同的执行人员有不同的理解。
非金钱债务的履行问题,包括不能履行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后果。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时,对方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要求履行,但也存在不能要求履行的情形。根据不能履行的具体原因,法律后果有所不同,包括因债务人原因导致的履行不能、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的履行
买卖合同履行不能的责任承担方式,介绍了不能履行的分类,包括自始不能履行和嗣后不能履行、永久不能履行和一时不能履行等,分析了各种情况下责任承担的方式。合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支付违约金、损害赔偿、继续履行和其他补救措施。对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
迟延履行期间被执行人财产清偿顺序的确定以及迟延履行金的计算。当被执行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应按照规定的清偿顺序进行清偿。迟延履行金的计算涉及起算时间和计算标准,包括金钱给付义务和非金钱给付义务的迟延履行金计算方式。相关法律规定旨在迫使被执行人尽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执行过程中,法院裁定被执行人向申请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是对的,但计算的本金基础应为贷款本息之和即133603.75元,而不仅仅只是贷款本金即100000元。该案中,被执行人未按时履行调解书中规定的金钱给付义务,作为对被执行人的一种惩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