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般认定,当事人违反先合同义务将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然而,缔约过失责任并不能全面涵盖违反先合同义务的民事责任。因为缔约过失责任仅适用于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出现过失的情况,并不包括合同成立前生效阶段的违约行为。因此,有必要单独建立一种民事责任来界定违反先合同义务的法律责任,即先合同责任。无论最终合同是否订立、成立或生效,只要在订立过程中或合同成立后、生效前的任何阶段,一方当事人违反附随义务并给对方造成信赖利益损失,均应承担先合同责任。
违反合同履行中的附随义务构成不适当履行合同的情形,即“因债务人的不适当履行造成债权人除履行利益外的其他损失而要求加害给付”。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有权基于债务人的不履行请求承担责任。这种合同责任严格来说属于违约责任,但与一般的违约责任有所不同。加害给付责任是违约责任的特殊表现形式。
关于此事,《合同法》的专家建议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审议稿都作出了规定。专家建议稿第145条规定:如果合同债务人的履行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应承担瑕疵履行的违约责任。如果因瑕疵履行而给债权人造成人身或合同标的物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四次审议稿第112条规定:第一款规定,如果质量不符合约定,应承担违约责任;第二款规定,如果质量不符合约定且造成其他损失,可以请求赔偿损失。这些规定都涉及加害给付责任。然而,在最终通过的《合同法》正式文本中,删除了有关加害给付的内容。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合同法》不承认加害给付责任。
中国《合同法》中,当事人协商不一致的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规定指出,如果双方未在合同上签字或盖章,合同不会成立。同时,文章还讨论了合同成立未生效的法律责任,包括违约处理和损害赔偿责任。如果一方未积极履行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等义务导致合同未生效,应承担违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关于合同履行期限的确定问题。合同应约定明确的履行期限,若未约定,双方可协商补充。对于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的情况,包括质量要求、价款、履行地点等,都有具体规定。特别是履行期限不明确时,双方可随时履行,但需给对方必要准备时间。
先合同义务与后合同义务的区别。先合同义务是在合同成立之前的法律义务,基于诚实信用和公平原则,包括互相保护、通知、保密等义务。后合同义务是合同终止后,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和交易习惯,当事人应承担的某种行为或不作为的义务,以维护支付效果或处理合同终止后的事务
合同履行原则、履行方式和抗辩权的运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需全面履行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履行方式包括运输、交货、结算等,需按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行使抗辩权,但须满足法定条件并搜集证据通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