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方互负债务且有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如果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相应的履行请求。传统民法上存在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理论,但没有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概念。然而,我国合同法第67条首次明确规定了这一抗辩权。
顺序履行抗辩权适用于双方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它主要适用于先履行一方违约的情况,这是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不同之处。
“顺序履行抗辩权”并非唯一的名称,并且使用较少。然而,在2008年司法考试卷三第57题的选项A中,出现了“顺序履行抗辩权”一词。此外,还有使用“先履行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等术语的情况。实际上,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例如,“先履行抗辩权”强调先履行一方应先履行其债务,“后履行抗辩权”则强调抗辩权人本身的履行在后。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并行使,使后履行一方可以一时中止履行自己的债务,对抗先履行一方的履行请求,以保护自己的期限利益和顺序利益。在先履行一方采取补救措施、变违约为适当履行的情况下,顺序履行抗辩权消失,后履行一方必须履行其债务。因此,顺序履行抗辩权属于一时的抗辩权。顺序履行抗辩权的行使不影响后履行一方主张违约责任。
三种抗辩权的区别与联系。三种抗辩权在主张权利人、法律义务及行使权利的时间上有所不同。然而,它们的联系在于目的相同、适用范围相同、权利效力相同以及行使方式相同。不安抗辩权和先履行抗辩权适用于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合同,而同时履行抗辩权则无此要求。
行使不安抗辩权是否需要证据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行使不安抗辩权需要履行通知义务和举证义务,即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对方存在无法履行或可能无法履行债务的情形。通知义务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危机并提供还债担保,而举证义务则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行使不安
合同法中的法定解除权的效力。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可抗力、预期违约、迟延履行等违约情况下非违约方行使解除权的条件和情形。此外,还提到了不安抗辩权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当事人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利。文章旨在明确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为当事人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的履行抗辩权的种类,包括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和不安履行抗辩权。在合同双方互负债务的情况下,根据债务履行的顺序和具体情况,一方可在特定条件下拒绝另一方的履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