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序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双方互负债务且有先后履行顺序的情况下,先履行一方未履行之前,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其履行请求。如果先履行一方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后履行一方有权拒绝相应的履行请求。传统民法上存在同时履行抗辩权和不安抗辩权的理论,但没有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概念。然而,我国合同法第67条首次明确规定了这一抗辩权。
顺序履行抗辩权适用于双方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的双务合同中。它主要适用于先履行一方违约的情况,这是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不同之处。
“顺序履行抗辩权”并非唯一的名称,并且使用较少。然而,在2008年司法考试卷三第57题的选项A中,出现了“顺序履行抗辩权”一词。此外,还有使用“先履行抗辩权”、“后履行抗辩权”等术语的情况。实际上,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例如,“先履行抗辩权”强调先履行一方应先履行其债务,“后履行抗辩权”则强调抗辩权人本身的履行在后。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成立并行使,使后履行一方可以一时中止履行自己的债务,对抗先履行一方的履行请求,以保护自己的期限利益和顺序利益。在先履行一方采取补救措施、变违约为适当履行的情况下,顺序履行抗辩权消失,后履行一方必须履行其债务。因此,顺序履行抗辩权属于一时的抗辩权。顺序履行抗辩权的行使不影响后履行一方主张违约责任。
三种抗辩权的区别与联系。三种抗辩权在主张权利人、法律义务及行使权利的时间上有所不同。然而,它们的联系在于目的相同、适用范围相同、权利效力相同以及行使方式相同。不安抗辩权和先履行抗辩权适用于有先后履行顺序的合同,而同时履行抗辩权则无此要求。
行使不安抗辩权是否需要证据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行使不安抗辩权需要履行通知义务和举证义务,即需要提供证据证明对方存在无法履行或可能无法履行债务的情形。通知义务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危机并提供还债担保,而举证义务则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因此,行使不安
合同法中的法定解除权的效力。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可抗力、预期违约、迟延履行等违约情况下非违约方行使解除权的条件和情形。此外,还提到了不安抗辩权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形下,当事人享有的解除合同的权利。文章旨在明确合同解除的法律规定,为当事人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导。
单务合同中当事人是否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问题。同时履行抗辩权仅适用于双务合同,要求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债务基于同一合同产生并具有对价或牵连关系。对于主给付义务和附随义务的关系也进行了阐述。关于同时履行抗辩权的举证责任,学界存在不同理解,但权利人若无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