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违反有效的要约邀请
根据《合同法》第十五条规定,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在发出要约邀请后,要约邀请人撤回其邀请,只要没给善意相对人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要约邀请人一般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要约邀请的内容足以使相对人产生一定的信赖,相对人为此发出要约并支付了一定的费用,若因为邀请人的过失甚至恶意的行为致相对人损失,邀请人就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2、要约人擅自撤销要约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要约是可以撤销的,但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于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前到达受要约人,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一是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二是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随意撤销有效要约对于信其意思表示为有效而受损害的相对人或第三人应负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3、恶意磋商
这是指当事人根本没有订立合同的目的,假借订立合同,而损害相对人利益的行为。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给相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此也作了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以恶意进行谈判或恶意终止谈判,则该方当事人应对此给另一方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如故意与对方谈判使对方丧失与他人交易的机会、假借与对方谈判而取得非法利益等,都属于这类缔约过失责任。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对恶意磋商的缔约过失责任也进行了相应规定。
在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法定的无效情形,即: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订立的合同。在合同被确认无效的情况下,对于无过错方基于信赖合同有效成立所受到的损失,过错方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给予相应的赔偿。
合同被撤消是因意思表示不真实,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使已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归于消灭。撤销权一旦行使,合同自始归于无效。我国《合同法》规定了三种情形可以行使撤销权:1、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2、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的。当意思表示不真实是由于自己的过失造成时,在没有撤销权消灭的法定事由时,如果对方当事人因此而受到损害,意思表示不真实方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效力待定的合同在一定条件下,这类合同有可能成为有效合同,也有可能成为无效合同,它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合同效力待定的情形主要包括: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非纯获利益的合同或与其年龄、智力、精神状况不相适应的合同,在被法定代理人追认之前;2、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被代理人追认之前;3、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在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之前。在无权代理、无权处分的情形下,当事人一方的过错行为导致合同的效力待定并最终成为无效合同时,对于相对方由此而产生的无益的成本支出,过错方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在缔约阶段,缔约人负有一定注意义务,违反这些注意义务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常见的有以下五种情况:1、一方未尽通知、协助义务,增加了相对方的缔约成本而造成的财产损失;2、一方未尽告知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时对一些必要的信息未告诉对方当事人,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3、一方未尽照顾、保护义务,造成相对方人身或财产损害;4、一方未尽提醒、说明义务而使对方遭受损失;5、一方未尽保密义务,泄露或不正当使用对方的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违反了上述义务,给相对方造成了损失,理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合同法》第299条关于承运人的主要义务。承运人需按时将旅客运送至目的地,并按客票时间和班次运输。若未履行,需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若旅客解除合同,承运人应退还款项。行使权利不影响要求损害赔偿的权利。
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一方因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而导致另一方的信赖利益损失,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根据合同法规定,缔约过失责任以损害赔偿的形式存在。损害赔偿
租房合同没生效前毁约,需要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第四十四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
固有利益赔偿范围主要指赔偿身体、健康、生命丧失等的损害或损失。此外致残的还应包括残疾人生活补偿补助费、残疾用具费损失、被扶养人扶养来源丧失的损失等赔偿,致死的还应包括丧葬费的损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扶养来源丧失的损失等赔偿。由于我国合同法没有对缔约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