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和刘先生于2006年8月订立了一份居间合同,并支付了2万元作为定金。合同规定最迟在2006年9月2日前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并约定了付款情况。根据合同约定,陈先生应在签约日支付总房价款的30%作为购房首付款30万元,第二笔款项通过银行贷款支付。
然而,2006年9月2日上午,陈先生向中介公司表示无法凑齐30万元购房首付款,中介公司将此信息转达给了刘先生。下午2时许,陈先生凑足了30万元并通知中介公司,随后中介公司通知刘先生签订买卖合同。然而,刘先生回复中介称因接到电话正在赶往外地,无法前往中介公司签约。最终,双方未能积极促成交易的完成。
2007年1月,陈先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刘先生返还2万元定金,并按定金罚责赔偿2万元。法院最终没有支持刘先生的诉请。
根据本案,陈先生和刘先生在居间合同中明确约定了2006年9月2日签订买卖合同,并在签订居间合同时支付了2万元定金。这2万元定金应被视为签约保证金。双方以书面形式确定了购房首付款的数额,并要求刘先生最迟在2006年9月2日订立合同时支付30万元购房首付款。双方均认可此约定,因此具有约束力。
然而,2006年12月20日上午,刘先生明确表示无法凑足30万元购房首付款,中介公司据此将此信息转达给陈先生。陈先生根据此判断后出差外地,并非恶意不履行合同,属于事出有因,因此最终未能签订买卖合同不能完全归咎于陈先生。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法院的判断基于刘先生明确表示无法履行合同的意思,即刘先生变更了合同的主要条款。对于该变更,陈先生也表示认可,但双方对于变更后的条款未达成一致,因此双方均不承担责任。
在二手房买卖过程中,订立居间协议和签订买卖合同是必要的步骤。居间合同主要用于确定买卖意向,并约定将来订立买卖合同的条件和时间。根据多年的办案经验,大部分二手房买卖纠纷都发生在这个阶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观恶意。如果双方都有订立买卖合同的意愿,但对于合同的主要条款无法达成一致,导致无法订立买卖合同,那么双方均不承担责任,并应退还已收取的定金。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采取恶意规避法律的方式,以达到不购买的目的。因此,在订立合同时,双方应尽量明确有关条款,以防止对方利用漏洞。
以上情况均可视为不能达成一致,双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
建筑装潢合同的相关内容。合同中,甲方委托乙方进行居室装潢,规定了工程概况、施工工期、违约责任等条款。甲方需办理相关许可和批准,若未能及时办理则需承担增加的费用和延误的工期。施工中有质量问题或双方意见不一造成停工,应协调处理。合同还规定了因甲方或乙方原
买卖合同中违约责任的约定问题。当合同没有约定违约责任时,出卖人可以主张赔偿逾期付款损失,按照法律规定计算利息。合同明确约定了违约金数额或计算方法的,按约定处理。违约金认定不限于“违约金”一词,还包括其他约定。虽然法律赋予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的权利,但违约
甲乙双方签订的一份协议书的主要内容。协议规定卖家直接发货给买家,运输方式和运费由卖家承担。合同内容包括产品配送、发货期限、付款条件、验收标准、质量要求、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等方面。合同自双方盖章之日起生效。
违约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及相关规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采取约定违约金、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或按法律规定确定损失赔偿办法来要求违约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国现行合同法采用完全赔偿原则,并规定了确定违约损失赔偿额时的一些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