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法规对交通事故的当事人是否存在违章行为,以及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定性、定量评断时所制作的法律文书。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旨在明确事故责任,为对肇事者作出正确处罚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事故损害赔偿提供依据,为交通安全防范措施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在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于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应在查获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于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情况,应在检验、鉴定结论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根据法律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的详细个人情况、车辆的信息和交通环境的信息。
2. 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包括当事人和证人对事故的描述,以及事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3. 交通事故的证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包括现场勘查的证据、当事人和车辆的检查、检验结果以及证人证言。原因分析应包括交警对事故发生的内在根源的分析和判断。
4. 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包括当事人的违章行为和其对事故的影响。
1. 全部责任和无责任:完全由一方当事人违章行为引起的事故,违章者负全部责任,另一方无责任。
2. 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一方违章,另一方或第三方也有违章行为导致的事故,主要违章者负主要责任,另一方或第三方负次要责任。
3. 同等责任:各方当事人均有违章行为,情节相当,各方负同等责任。
交警部门在处理交通事故时,由于客观或主观原因可能出现错判的情况,对于错误的认定应有纠正的渠道。
1. 在交通事故认定书作出之前,当事人对检验鉴定结果有一次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的机会。如果当事人对检验鉴定结果不服,可以在接到检验鉴定结果复印件的三日内提出重新检验、鉴定的申请。
2. 交通管理部门有内部纠正的义务,对于错误的认定应及时纠正。
3. 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内容不服,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责令交通管理部门履行法定职责。
需要注意的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未产生实际影响,不属于直接调整当事人法律关系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当事人不能单独就交通事故认定内容提起行政诉讼。
然而,交通事故认定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如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拒绝作出认定或超过规定时限未能作出认定,可能会影响对交通事故责任的准确认定,进而影响民事赔偿诉讼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因此,当事人可以以行政不作为为由,向法院起诉,要求交通管理部门履行法定职责。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和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主体、过程、对象、内容和性质的特定性。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重要标志。然而,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不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仅提供责任划分的建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具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该认定书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包含当事人、车辆等基本情况,交通事故的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归属。若交通肇事人逃逸未查获或事实无法查证,可在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情况,该认定书应载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概述,它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法规对事故进行定性和定量评断的法律文书。其构成条件包括事故当事人一方使用车辆、发生在规定道路范围内、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行进状态,以及事故当事人主观上存在过失并造成一定后果。
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事故认定书必须由具有一定资格的交通警察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