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官无法到达交通事故现场进行勘验处理,对事故责任的认定只能通过交警的勘验、调查取证来进行。法官只能通过间接证据对事故责任作出新的认定,其准确性值得商榷。
2. 公安交警部门是专业队伍,具有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法官一般不具备这些知识和经验。法官要对交警的认定再进行认定,难免会遇到困难。
3. 交通事故当事者往往无法掌握现场照片、勘验图、调查记录等证据,缺乏支撑自己主张的证据。法官只能从交警认定所依据的材料中查找线索来审查认定书的准确性。如果交警的认定与所依据的材料不一致,那么交警的水平就值得怀疑。
4. 法官对改变先前的事故认定心存余悸。被改变责任的一方当事人不服提起上诉,如果新的认定被上级法院改回来,一审法官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此外,不服的一方可能怀疑法官受到对方的利益影响,导致上访和纠缠。因此,法官不愿意改变交警的认定,无论上级法院是维持还是改判,法官都面临较小的风险。
5. 法院在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中对事故认定书的认定不统一。检察机关和法院在刑事审判中依据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认定来确认交通肇事者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然而,在民事审判中,法官可以重新认定交通事故责任,这导致司法尺度不统一的问题。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点和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行政行为具有主体、过程、对象、内容和性质的特定性。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具体行政行为的重要标志。然而,交通事故认定书并不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仅提供责任划分的建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是具体行政行为,不具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该认定书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包含当事人、车辆等基本情况,交通事故的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归属。若交通肇事人逃逸未查获或事实无法查证,可在书面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于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情况,该认定书应载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概述,它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法规对事故进行定性和定量评断的法律文书。其构成条件包括事故当事人一方使用车辆、发生在规定道路范围内、事故发生时车辆处于行进状态,以及事故当事人主观上存在过失并造成一定后果。
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服可以复核申请。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三)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及认定程序是否合法。复核审查期间,任何一方当事人就该事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