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04年5月1日生效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责任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以及相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详细记录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以及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给当事人。
相较于《办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显减弱了公安机关对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交通管理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仅仅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而不是提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的必要证据。
换句话说,如果有交通事故认定书,处理交通事故可以以此为依据。但是如果没有该认定书,只要有其他证据能够证明交通事故发生的基本事实、成因以及当事人的责任,同样可以起诉。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19条的规定,只要起诉符合以下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法院就应当受理。
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报警,但是只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事故发生的基本事实、成因,可以确认当事人的责任。因此,即使没有交通事故认定书,诉权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目前私了轻微事故的情况较为普遍。如果在草率私了后,责任方不履行义务,受害方无法提供交通事故证据,并且由于现场的变动导致证据灭失,可能会丧失诉权。正确的做法是,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应以书面形式私了,并在协议中清楚记录交通事故的时间、地点、天气、当事人姓名、联系方式、机动车驾驶证号、机动车牌号、保险凭证号、交通事故形态、碰撞部位以及损害赔偿协商处理内容等,并最后由双方当事人签字。
如果责任方不履行义务,受害方可以根据协议书要求交通事故认定部门进行认定,或者直接到法院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关于交通事故处理的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需根据现场情况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是证据而非行政行为,不可通过行政程序推翻。当事人若对认定书有异议,可通过提供新证据向法院提起诉讼,由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我国的法律影响。该认定书是确定交通事故责任的依据,制作程序严格规定,内容包括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等基本情况,以及事故证据、形成原因、责任和意外原因等。同时,对制作主体资格、制作时间、制作形式和送达程序都有严格的审查要求。
交通事故处理赔偿时间过期后的法律途径。当事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时间期限根据不同情况而定,包括简易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和复杂的交通事故。对于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情况,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制作交通事故证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要求,包括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证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和意外原因等。交通事故认定书还应加盖公安机关处理专用章并及时送达当事人,同时告知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