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某某系钢琴教师,2015年7月与某私立学校签订了五年期的劳动合同。2016年5月,江某某又与某培训机构达成口头协议,约定江某某利用休息时间(即晚上和节假日)为培训机构上课,每课时为120元,培训机构每月至少需安排20课时。2016年9月5日晚10时许,江某某从培训机构授课回家途中,被胡某驾车撞伤。江某某受伤住院治疗,经鉴定为伤残9级,误工期评定为120日。经交警认定,胡某负事故全部责任,胡某肇事车辆已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和限额为50万元不计免赔的商业险一份。事故处理中,保险公司对江某某兼职的误工费提出异议,其他赔偿项目无争议。为此,江某某提起诉讼要求赔偿,诉讼中,江某某提交了私立学校的工资清单,自事故发生后,江某某每月减少的收入为3600元;培训机构自2015年5月至2015年8月的工资清单(各月收入均不同,最低为2400元,最高为3000元,平均为2540元)。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条第三款中的固定收入,是指其来源固定,收入相对稳定而不是绝对固定。江某某兼职某培训机构,其收入来源是固定的,收入也是相对稳定的,属于固定收入,该固定收入的实际减少,亦应赔偿。
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前提条件,而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因此,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生存、维系和以展的条件。我国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劳动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从事劳动并取得报酬的权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原则,不少企业实行劳动报酬与劳动绩效相挂钩的绩效工资,因此,即使有固定职业的劳动者,其收入也不一定固定,可能会上下浮动。是故,收入的固定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第一种意见中,将收入固定绝对化是错误的。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条改变了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关于误工损失不高于当地平均工资三倍的限制,采纳了完全赔偿原则,主张权利人有多少“固定收入”损失,义务人就应当赔偿多少。且在赔偿数额的确定上,采递进的方式,即有固定收入的,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最近三年平均收入计算;不能证明最近三年平均收入的,按受诉法院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计算。解释中虽未明确受害人兼职收入是否赔偿,但民法应当遵循“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打多份工或退休兼职,只要其收入来源合法且能够证明“固定收入”的,就应当采完全赔偿原则,不能证明“固定收入”的,才可以适用《解释》第二十条第三款,以“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本案中的江某某,其提交的证据,已足以证实其“固定收入”,故其兼职的固定收入减少,依法亦应赔偿。
上下班时间车祸误工费的赔偿方式,包括有固定收入、无固定收入和无收入人员的赔偿计算方式。赔偿依据涉及交通事故发生地和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关统计数据。误工时间的计算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证明确定,根据不同情况区分计算。
交通事故中五级伤残的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等费用的计算方式和相关细则。文章还涉及了赔偿标准的调整、车祸主次责任赔偿流程以及被车撞后的赔偿要求。其中,对于残疾赔偿金的计算,考虑了受害人年龄和收入
交通事故造成两根肋骨骨折的误工费的计算方法,依据我国人身损害司法解释的规定,赔偿金额根据误工时间和收入情况确定。文章还介绍了交通事故处理的一般步骤,包括受理报案、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损害赔偿调解和向法院起诉。
交通事故中受害人的误工费问题。无论受害人是否退休,都有权要求误工费。受害人需提供合法证明其固定收入的证明文件,同时必须提供实际减少的收入证明。误工费的数额需要提供收入状况和误工时间的证据。误工费具有受害人收入能力和水平差异大、计算依据因人而异以及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