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赔偿 > 交通事故赔偿项目 > 交通事故受害人身兼双职,误工费能否赔偿双份

交通事故受害人身兼双职,误工费能否赔偿双份

时间:2024-05-08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67173

一、交通事故受害人身兼双职

江某某系钢琴教师,2015年7月与某私立学校签订了五年期的劳动合同。2016年5月,江某某又与某培训机构达成口头协议,约定江某某利用休息时间(即晚上和节假日)为培训机构上课,每课时为120元,培训机构每月至少需安排20课时。2016年9月5日晚10时许,江某某从培训机构授课回家途中,被胡某驾车撞伤。江某某受伤住院治疗,经鉴定为伤残9级,误工期评定为120日。经交警认定,胡某负事故全部责任,胡某肇事车辆已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了交强险和限额为50万元不计免赔的商业险一份。事故处理中,保险公司对江某某兼职的误工费提出异议,其他赔偿项目无争议。为此,江某某提起诉讼要求赔偿,诉讼中,江某某提交了私立学校的工资清单,自事故发生后,江某某每月减少的收入为3600元;培训机构自2015年5月至2015年8月的工资清单(各月收入均不同,最低为2400元,最高为3000元,平均为2540元)。

二、误工费能否赔偿双份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条第三款中的固定收入,是指其来源固定,收入相对稳定而不是绝对固定。江某某兼职某培训机构,其收入来源是固定的,收入也是相对稳定的,属于固定收入,该固定收入的实际减少,亦应赔偿。

1、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基础

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前提条件,而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因此,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得以生存、维系和以展的条件。我国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劳动权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从事劳动并取得报酬的权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原则,不少企业实行劳动报酬与劳动绩效相挂钩的绩效工资,因此,即使有固定职业的劳动者,其收入也不一定固定,可能会上下浮动。是故,收入的固定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第一种意见中,将收入固定绝对化是错误的。

2、《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条的改变

《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二十条改变了原《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关于误工损失不高于当地平均工资三倍的限制,采纳了完全赔偿原则,主张权利人有多少“固定收入”损失,义务人就应当赔偿多少。且在赔偿数额的确定上,采递进的方式,即有固定收入的,按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最近三年平均收入计算;不能证明最近三年平均收入的,按受诉法院上一年职工平均工资计算。解释中虽未明确受害人兼职收入是否赔偿,但民法应当遵循“法无禁止即可为“原则,打多份工或退休兼职,只要其收入来源合法且能够证明“固定收入”的,就应当采完全赔偿原则,不能证明“固定收入”的,才可以适用《解释》第二十条第三款,以“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本案中的江某某,其提交的证据,已足以证实其“固定收入”,故其兼职的固定收入减少,依法亦应赔偿。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车祸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和相关法律规定

    车祸导致的死亡赔偿金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死亡赔偿金是向死者家属支付的一定金额赔偿,用于弥补其因交通事故导致的物质和精神损失。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基于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并按二

  • 交通事故死亡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因素,包括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经济能力等因素。同时,文章指出了我国现行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局限性,包括精神赔偿适用范围有限、不同法规赔偿标准不一等问题,特别是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局限性。

  • 企业职工去世丧葬费的计算方法

    企业职工去世丧葬费的计算方法。丧葬费包括运尸费、火花费等合理费用,其计算基准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周期为六个月。具体计算时,需要用所在地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乘以6。以某地区为例,丧葬费为30000元。

  • 案情概述

    关于好意同乘引发的交通事故赔偿问题。案例描述了李某与钱某下班后,李某无偿送钱某回家时发生意外交通事故导致钱某受伤的情况。关于赔偿问题存在不同意见,有人认为不应赔偿,有人认为应承担赔偿责任,还有人认为应适当补偿。最后文章倾向于第三种意见,选择补偿责任的

  • 一、承包出租车夜间营运发生交通事故
  • 交通事故死亡赔偿金的法律规定
  • 车祸擦伤退休误工费怎么赔偿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