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请求权,从而丧失该请求权的法律制度。诉讼时效可以分为取得时效和诉讼时效两种。取得时效是指法律确认某种事实状态持续存在一定期间便产生一定法律效果。而我国法律中只存在诉讼时效的规定。
取得时效,也称为占有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一定期间内,对于某种事物的实际占有可以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然而,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取得时效的制度。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一定期间内不行使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请求权,从而丧失该请求权的法律制度。换句话说,权利人虽然享有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行使,否则将丧失该请求权。
需要注意的是,诉讼时效期满后,权利人丧失的是实体上的请求权,也就是胜诉权,但程序上的请求权并未丧失,权利人仍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尽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人民法院仍应受理权利人的诉讼请求。然而,如果义务人以权利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进行答辩,并拒绝履行义务,法院将判决权利人败诉。
设立诉讼时效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权利人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防止权利上的“睡眠者”,避免因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时间过长,情势发生较大变化,导致法院难以审理。此外,诉讼时效还可以防止因时日过于久远,义务人举证困难,从而对自己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36条的规定,对于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情况,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而根据第137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若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当然,如果存在特殊情况,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修改稿)》第196条的规定:
对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如果伤害明显,诉讼时效期间从受伤害之日起计算。如果伤害当时未曾发现,后经检查确诊并能证明是由侵害引起的,诉讼时效期间从伤势确诊之日起计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对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选择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经过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调解,当事人未能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四条的规定:
对于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有争议的当事人,如果各方当事人一致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应在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调解申请。对于交通事故致死的情况,调解从办理丧葬事宜结束之日起开始计算;对于交通事故致伤的情况,调解从治疗终结或者定残之日起开始计算;对于交通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情况,调解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开始计算。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项目,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和车物损坏赔偿。人身损害赔偿涵盖多种费用,如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车物损坏赔偿涉及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等。医疗费的计算包括挂号费、治疗费等,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计算。误工费的计算则根据当事人的误工时间和
交通事故的分类。根据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程度,交通事故可分为轻微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轻微事故指造成轻伤1-2人或一定财产损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指造成重伤或更多轻伤及一定财产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涉及死亡或重伤及较大财产损失;特大事故则指造
交通事故中因二次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的赔偿问题。根据相关法规,受害人有权获得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伤残导致的必要费用和收入损失的赔偿。对于二次手术和后续治疗费用,法院通常要求在实际发生后另行主张,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或鉴定结论。因此,受害人在出院时
办理无重大交通事故证明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驾驶人可在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办理从业资格证时获取该证明。办理流程包括提交申请、审核材料、查询核实等步骤,同时需要注意一些不予提供证明的情况,如驾驶证信息不完备、因交通事故受到处罚等。该证明的提供旨在保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