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交通事故 > 交通肇事 > 交通肇事知识 > 肇事逃逸轻伤怎么赔偿

肇事逃逸轻伤怎么赔偿

时间:2024-12-14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68145

肇事逃逸轻伤赔偿的具体数额及计算方法

赔偿项目

交通事故赔偿包括以下项目:

  • 受害人受伤未致残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等。
  •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赔偿金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等。

计算方法

  1. 医疗费:诊疗费、医药费、住院费。
  2. 误工费:误工月收入乘以误工时间。
  3. 护理费:交通事故发生地护工同等级别护理劳务报酬标准乘以护理天数。
  4. 营养费:根据伤情确定营养费标准乘以天数。
  5. 住院伙食补助费: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出差伙食补助标准(50元/天)乘以住院天数。
  6. 残疾赔偿金: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伤残系数乘以赔偿年限。
  7. 被扶养人生活费: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性支出乘以抚养年限。
  8. 残疾辅助器具费:适用普通器具的合理费用。
  9. 其他费用:交通费、住宿费、直接财产损失费、车辆停运损失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交通事故起诉所需材料

民事起诉状

每份民事起诉状一份,分别提交给人民法院和每位被告。

交通事故证据材料

包括:

  1. 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病历和诊断证明。
  2. 医疗机构出具的误工时间证明、工作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
  3. 用以证明交通费的正式票据。
  4. 受害人及近亲属的户籍证明,如受害人系农村户口,最好提供发生交通事故时已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且有固定收入的证明。
  5. 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或者伤残的证明。
  6. 被扶养人与受害人系近亲属的证明,以及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证明。
  7. 其他证据材料,如《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等。

以上证据材料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增减,并按民事起诉状的份数提交给人民法院。

原告身份证复印件或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提交给人民法院。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及法律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以推卸、逃脱责任为目的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根据法律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行为,如果尚未构成犯罪,将被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行政处罚,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能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若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将被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若逃逸行为致人死亡,将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司机肇事逃逸保险赔偿问题

    关于司机肇事逃逸的保险赔偿问题。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保险公司对事故造成的伤亡或财产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损失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保险公司不予赔偿。此外,在特定情况下,如驾驶人未取得资格、醉酒驾驶或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等,

  • 小事故逃逸处罚的法律后果

    小事故逃逸的法律后果及处理方法。当事人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将面临罚款加处和强制执行的风险。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制定查缉预案、发布协查通报或社会公告并要求部门间紧密合作抓捕逃逸者。即使购买了保险,逃逸者仍需要承担最终赔偿责任。

  • 小事故逃逸的法律规定及赔偿问题

    中国小事故逃逸的法律规定及赔偿问题。文中提到,驾驶人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现场并报警,对于逃逸案件的处理,公安机关会制定预案并依法传唤逃逸人或嫌疑人。对于赔偿问题,双方需根据事故性质、损失程度和相关证据进行协商,达成公平合理的赔偿协议。

  • 小事故离开现场是否构成逃逸行为

    小事故离开现场是否构成逃逸行为的相关法律问题。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离开现场逃避法律责任的行为被视为交通肇事逃逸。逃逸后果严重,包括责任认定和损害赔偿方面的后果。肇事后逃逸违反法律与伦理道德,肇事者应承担全部责任并面临法律制裁,包括行政处

  • 车祸致人死亡无能力赔偿应当判刑
  • 没拉手刹货车撞人怎么处理
  • 小事故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交通肇事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