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事故纠纷案中,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关于调解书的效力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1. 一种观点认为,调解协议后,原侵权债务转变为合同债务,双方有义务全面履行。
2. 另一种观点认为,调解协议并不自动具备法律效力,法院应对权利人进行释明义务。如果权利人选择按合同债务起诉,这是权利人对自己民事权利的最终处分,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如果权利人选择按侵权债务起诉,法院不应依职权将案件按合同债务审理。
本案中,被告一方拒绝履行调解协议,原告以合同债务起诉要求被告履行义务更为便捷可行。法院从维护被害者权益的角度出发,认定协议书的效力,符合公平和正义的基本原则。
受援人李某,女,1946年9月13日生,家住厦门市思明区内武庙街。2006年7月21日,被告司机驾驶货车在湖滨南路撞伤原告,原告在医院治疗38天,交警部门认定被告负全部责任。2006年12月4日,双方在交警部门主持下达成协议,被告赔偿原告各项费用。
2007年2月5日,厦门市思明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本援助律师为原告提供法律援助。律师通过调取证据、与当事人会谈,并全面掌握案情后,以要求被告履行赔偿协议为诉讼请求向法院提起诉讼。庭审过程中,双方围绕被告驾驶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被告签署调解书是否属于代理行为以及调解书的效力等问题进行辩论。
律师提出以下观点:
1. 被告司机的驾驶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因其发生在上班时间且在执行被告公司的职务。
2. 被告司机在调解书上签字,并与被告共同向保险公司索赔,表明被告承认其司机的代理行为。
3. 原被告在交警部门主持下达成的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因此是合法有效的。
最终,法院判决支持了律师的上述观点。
交通事故赔偿诉讼的程序。在发生纠纷时,受害人可以委托律师提起诉讼。程序包括诉前准备(可选的财产保全)、提交民事诉状和相关证据至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审查、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开庭审理阶段、判决和裁定阶段以及强制执行申请阶段。整个流程旨在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并
一起交通事故引发诉讼期间当事人死亡的处理方式。当事人章某因交通事故导致脑损伤并引发赔偿诉讼,一审期间在家中去世。法院裁定撤销原判并发回重审,经过重新审理,法院认定章某的死亡与交通事故存在因果关系,判决保险公司和王某向章某家属支付相应赔偿款。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不能作为指控犯罪的证据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刑事诉讼中的定位和作用。指出其不属于法定证据,不具有证明效力,且对检、法两院无约束力,易产生误导效应。文章还指出公安机关形成的移送审查起诉意见书已包含其实质内容,无需以证据形式重复移送。
涉嫌交通肇事罪的办案流程,包括现场勘查、调查取证、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立案破案、侦查终结等环节。在交通事故认定书中,载明事故基本事实、成因及当事人责任,它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办案人员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必须准确掌握立案标准,区分是否适用一般事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