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事故纠纷案中,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关于调解书的效力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1. 一种观点认为,调解协议后,原侵权债务转变为合同债务,双方有义务全面履行。
2. 另一种观点认为,调解协议并不自动具备法律效力,法院应对权利人进行释明义务。如果权利人选择按合同债务起诉,这是权利人对自己民事权利的最终处分,应尊重当事人的选择。如果权利人选择按侵权债务起诉,法院不应依职权将案件按合同债务审理。
本案中,被告一方拒绝履行调解协议,原告以合同债务起诉要求被告履行义务更为便捷可行。法院从维护被害者权益的角度出发,认定协议书的效力,符合公平和正义的基本原则。
受援人李某,女,1946年9月13日生,家住厦门市思明区内武庙街。2006年7月21日,被告司机驾驶货车在湖滨南路撞伤原告,原告在医院治疗38天,交警部门认定被告负全部责任。2006年12月4日,双方在交警部门主持下达成协议,被告赔偿原告各项费用。
2007年2月5日,厦门市思明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本援助律师为原告提供法律援助。律师通过调取证据、与当事人会谈,并全面掌握案情后,以要求被告履行赔偿协议为诉讼请求向法院提起诉讼。庭审过程中,双方围绕被告驾驶行为是否属于职务行为、被告签署调解书是否属于代理行为以及调解书的效力等问题进行辩论。
律师提出以下观点:
1. 被告司机的驾驶行为属于职务行为,因其发生在上班时间且在执行被告公司的职务。
2. 被告司机在调解书上签字,并与被告共同向保险公司索赔,表明被告承认其司机的代理行为。
3. 原被告在交警部门主持下达成的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因此是合法有效的。
最终,法院判决支持了律师的上述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争议解决中的应用。在周某与郑某交通事故案例中,双方已达成调解协议。但郑某因伤势加重被确认为九级伤残后提起诉讼。对是否应驳回郑某请求存在分歧。最终法院应考虑当事人受损程度和责任大小来确定赔偿
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及起算时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为一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超过二十年的不予保护。轻微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从事故发生之日起计算,而严重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则从治疗终结之日或损失确定之日起算。受害人起诉侵权人需准备相关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作时间限制、交通事故赔偿的时间限制、法律援助的相关内容以及向法院起诉的具体步骤和所需材料。公安机关应在现场调查后10日内制作认定书,对于逃逸案件和有检验、鉴定的情况有相应的时间规定。律师解释,交通事故赔偿可通过诉讼途径,判决具有强制
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和处理流程。当肇事车主不给钱时,可以通过起诉侵权方和车辆的保险公司来解决。公安交管部门出具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处理事故的重要证据。保险公司会在其承保范围内赔偿,不足部分由侵权方承担。诉讼费用需先行垫付,但胜诉后可判决被告承担。缺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