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借用他人的资质进行投标活动不会构成串通投标罪。如果构成犯罪,将按照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
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或者与招标人串通投标的行为,投标人以向招标人或者评标委员会成员行贿的手段谋取中标,将导致中标无效。对此,将处以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如果有违法所得,将被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一年至二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他人造成损失的,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投标人以他人名义投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行为将导致中标无效。对此,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构成犯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人,如果其行为尚未构成犯罪,但涉及前述行为,将处以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并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如果有违法所得,将被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将取消其一年至三年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投标资格并予以公告,直至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投标者相互串通投标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投标人间相互约定,一致抬高投标报价。
(2) 投标人之间相互约定,一致压低投标报价。
(3) 投标人之间约定,在类似项目中轮流以高价位或低价位中标。
投标者与招标者串通投标是指招标者与特定投标者在招标投标活动中,以不正当手段从事私下交易,使公开招标投标流于形式,共同损害国家、集体、公民(包括其他投标者)的利益。
投标者与招标者串通投标行为主要表现为:
(1) 招标者故意泄露标底,即招标人有意向某一特定投标人透露其标底行为。
(2) 招标者私下启标泄露,即招标人在公开开标之前,私下开启投标人标书,并通告给尚未报送标书的投标人。
(3) 招标者故意引导促使某人中标,即招标人在要求投标人就其标书作澄清事实时,故意做引导性提问,以促成该投标人中标。
(4) 招标实行差别对待,即招标在审查、评选标书时,对同样的标书实行差别对待,或者对不同的投标者实施差别对待。
(5) 招标者故意让不合格投标者中标,即招标者允许不符合投标资格的投标者参加投标,并让其中标。
(6) 投标者贿赂获密,即投标者通过贿赂手段,在公开开标之前,从招标者处获取投标者报价或其他投标条件的行为。
(7) 投标者给招标者标外补偿,即投标人有意与招标人商定,在公开投标时压低标价,中标后再给招标人以额外补偿。
(8) 招标者给投标者标外偿金,即招标者与某投标者商定,在公开投标时,故意抬高标价,使标价高于通常价,而致其他投标者上当吃亏。高价定标后,招标者按约定给故意抬高标价的投标者一定的偿金。
标书的理想特质和相关法律知识。标书应具备适当的标购方式、明确的规格、具体明确的条款、清晰的投标须知和合约标准条款、合理的标单格式和有效的发标程序。此外,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关于投标人的定义、资格条件、投标文件编制、提交、补充修改和撤
投标人在参与投标过程中应注意的要求和条件。包括资质要求、工期、签字章印、格式、表述一致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报价适应性等方面。投标报价要合理具备竞争性,同时投标文件应经过多人核对,确保完整、规范、语言严密。最后,投标文件的递交必须在指定时间和地点完成,否
工程项目投标决策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在市场经济下,企业需考虑项目专业性和其他因素来决定是否投标。决定投标后,企业需选择合适的投标标的和优化投标策略。正确的投标决策对企业是否中标、中标后的效益及发展前景和职工经济利益都有重要影响。
招标过程中的投标人身份确认流程。投标时需出示相关证件,并按时到达开标会场。缴纳相应保证金后,主持人宣布开标会议开始,介绍评标方法等。各投标人需填写投标书并在限定时间内递交。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负责开标、唱标及记录。最终确定中标候选人,公示信息无异议后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