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一定如此。特定行业可以实行垄断,例如电力、铁路、航空和电信等,但必须经过国家许可。通常情况下,垄断是违法的。目前我国尚未颁布《反垄断法》,因此只能依靠《反不正当竞争法》来进行调整。
反垄断政策措施主要从干预市场结构和干预企业行为两个方面进行。
导致市场垄断的主要因素是卖方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障碍。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干预市场结构,抑制垄断现象:
在国外,抑制垄断更常用的手段是干预企业行为。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干预企业行为:
行政垄断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制约了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并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造成严重破坏,同时极易形成权力寻租导致腐败。
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干预竞争、排斥竞争,形成人为的市场壁垒,使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地区或行业市场。行政垄断的最直接危害是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在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情况下,企业会无视供求规律,使市场竞争陷入无序状态,竞争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行政垄断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行政垄断企业凭借其优势地位,控制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使消费者无法选择,只能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接受不合理条件。行政垄断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经济效率低下,阻碍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行政垄断限制了平等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的发挥范围,剥夺了其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行政垄断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效率低下,缺乏活力,资源利用率低,导致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行政垄断与经济民主思想背道而驰。行政垄断意味着行政权力介入,行政垄断行业获得充足的资金和资源,垄断市场准入机会。在行政垄断条件下,为了排斥、限制和妨碍竞争,往往通过行政命令限制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或强迫市场主体从事或不从事某种交易,剥夺了市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经济自由。
行政垄断与政府腐败密切相关。行政垄断由于行政权力控制经济资源的配置,而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具有极强的随意性。在没有相应法律规范约束的情况下,行政人员往往滥用权力,以权谋私。企业为了获得行政垄断的保护,不得不用大量费用行贿,从而产生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
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问题,包括在法律中市场份额对经营者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反垄断法对市场支配地位推定制度的规定。市场份额的推定依据具体情形而定,同时允许经营者通过事实进行反证。如果被推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能证明自身不具有支配地位,则不应认定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包括厂商数量众多、互不依存、产品存在差异、进出市场容易以及可以形成产品集团。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厂商和消费者均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但产品差异使得厂商之间存在竞争可能性。同时,行业内的厂商可以形成多个产品集团,这些团体内部产品差异较小
行政垄断行为的界定问题,指出在立法中并没有对“滥用行政权力”进行一般性界定,学者对此存在多种理解。不同的理解会影响对行政垄断行为的认定。文章还指出不当行政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认定问题,适合通过行政复议和其他软监督来实现约束和纠正。真正的民主内部监督机制
反垄断法中的三个基本规则:本身违法规则、合理规则和除外规则。本身违法规则关注垄断行为的恶意,不考虑实际效果,对于固定价格等典型垄断行为可以直接认定为违法。合理规则则侧重于衡量限制竞争的正负效果,考虑行为是否利大于弊。除外规则包括例外与豁免,适用于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