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泄露标底等秘密信息
在招标过程中,投标人获取了标底信息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投标策略,从而获得更高的中标机会。本案中,招标人罗某泄露了标底给包工头方某,导致整个招标过程失去了竞争性。
2. 违规设置障碍
招标人有意在资格预审或招标文件中设置障碍,以排斥某些潜在的投标人。本案中,罗某应方某的要求,剔除了具备踩砂、运砂资质的应标公司。
3. 低价中标,标后补偿
为了击败竞争对手,投标人与招标人事先串通,压低价格以获得中标。中标后,招标人会给予投标人额外的补偿。
1. 陪标买标
为增加中标几率,一家投标单位邀请其他企业“陪标”,以增加自己的中标机会。有时投标人之间甚至私下约定中标人,并给予未中标的其他投标人“失标补偿费”。
2. 轮流坐庄投标
几家投标单位互相联合,形成稳定的“串标同盟”,轮流坐庄,以排挤其他投标人,控制中标价格和结果,并按照约定分利。
3. 操纵投标
包工头同时挂靠多家投标单位投标,表面上是几家施工单位参与投标,实际上是一人在背后操纵。
1. 从话单入手
通过调取犯罪嫌疑人的手机号码话单和短信信息,专案组梳理了300多人的近2年30余万条通信记录,并结合分析结果,锁定了串通投标团伙成员以及相关角色。
2. 从银行资金入手
对涉案犯罪嫌疑人的银行账户资金流水进行调取和梳理,特别关注大额资金往来的交易对手信息,以识别参与串通投标的犯罪嫌疑人和相关公司。
3. 从招标信息入手
通过关注公共资源交易网发布的招标信息,并结合话单、银行资料等信息,掌握串通投标的动向。
4. 从210特情入手
与曾从事串通投标的人员接触,筛选和发展特情耳目,获取串通投标的情报信息。
5. 从qq和邮箱等网络通信工具入手
通过与网安部门合作,对犯罪嫌疑人的qq号码进行侦控,获取串通投标的关键证据。
6. 抓住收网环节的关键时机
在案件收网时,除了抓捕犯罪嫌疑人外,还重点搜查和扣押涉案犯罪嫌疑人的公司和家中的电脑、u盘、手机、记账本、纸条、银行汇款凭证等,以获取有价值的证据材料。
垄断行为的分类,包括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同时介绍了垄断协议的横向和纵向分类,以及我国《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的禁止性规定和豁免情形。其中豁免情形需要满足法定正当性要求,并证明不会对市场竞争
垄断采购来源是否违法的问题,指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中国因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存在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反垄断法需同时规范这两种垄断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垄断价格的规定。其中指出,经营者不得串通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面临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等处罚措施。罚款金额视违法所得的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而定。因此,价格垄断行为是违法的。
在给卖家刷好评是违法行为。我国为了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出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来维护市场交易能公平的进行,里面的第二十条规定到: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